【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 |
什么经济思想引领世界走向再繁荣 | |
http://www.CRNTT.com 2010-10-19 11:02:52 |
然而,到了21世纪的今天,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量非中性的、即节约劳动的技术不仅在私人消费品生产部门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而且也在政府长袖善舞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得到了普遍的采用。由技术进步造成的这种结构性变化,使得凯恩斯主义救治方案的作用力大大下降,因为同样数量的政府投资,在今天可以创造的就业量要远远小于凯恩斯时代。 正因为如此,才发生了我们所看到的“无就业的复苏”,从而使得政府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如果此时选择退出,那么经济就会重归衰退;如果政府选择继续干预,那么就必须实施“财政超调”的做法,即采取更为扩张的财政政策来抵消因为技术进步所造成的就业率趋于下降的趋势。 然而,政府一旦选择“财政超调”的做法,就会产生两个新的问题:一是财政超调必将增加政府的公共债务;二是市场力量可能被财政超调所压制,进而导致创造经济繁荣的力量难以得到恢复和成长。所以“财政超调”可能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做法。 导致凯恩斯主义救治方案趋于弱化的第二个原因也就是戴维森在本书中强调指出的、来自于跨国生产体系的冲击。跨国生产体系的形成导致凯恩斯主义救治方案的乘数效应由国内外溢到国际,由此造成的“乘数漏出效应”,使得政府财政支出对增加本国居民就业和收入的影响大大下降。因为有“乘数漏出效应”的存在,结果,由某个主权国家的政府所采取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所创造的就业机会很可能不是出现在本国,而是通过“国际乘数效应”转移到了外国,甚至有可能转移到受危机冲击较小、但却是在国际分工中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国家。 据此,我们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此次危机发生后,那些缺乏国际分工比较优势的国家,在对内采取凯恩斯主义救治方案的同时,对外则毫无例外地选择了贸易保护主义。曾记得,1929年大危机发生以后,世界各国为了确保本国市场也都采取了非常强硬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为此,凯恩斯曾经竭尽全力呼吁各国政府改行自由主义的贸易政策来避免由贸易保护政策可能带来的博弈各方同归于尽的严重后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