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专题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张亚中:两岸政治定位之反对分离

http://www.CRNTT.com   2014-02-19 00:15:27  


 
  史观的分离自然会影响到两岸认同的分离,这也是自2008年起,虽然两岸进入大交流的时代,但是两岸的认同却没有趋同的情形。这种“认同上分离,但是现实上无法分离”的矛盾现象,造成了台湾民众普遍的茫然、焦虑,或者冷漠刻意地忽略这个矛盾的存在。有心者却认为,认同的逐渐分离是“柔性台独”的最佳利器,是“稳健台独”前进的基础。但是,从国际关系的案例来看,这种认同上分离与现实上无法分离的矛盾,轻则无法形成台湾社会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共识,重则可以引发两岸冲突。

  看到这里,读者应该可以了解,我之所以“反对分离”原因很多,最重要的原因是,“分离式的独立”不是有无理论、有无说法,而是现实政治中是否可以行的议题。对于台湾而言,这个思路一开始就是错的,政治人物明知有错,但是因为可以赚得政治利益,因此就一路唬弄选民,而造成台湾社会的集体焦虑与无措,消耗了台湾的能量,也使两岸关系无法顺利的平稳前进。

      1992年两岸均主张“主权不分离”

  了解了“分离式独立”的本质与真相后,必然会得出“反对分离”的主张,但是应该如何以正面的角度来处理两岸的“主权问题”呢?

  1991年“国统会”通过的“国统纲领”以及1992年通过的“对一个中国的涵义”两份文件呈现出那个年代的智慧。由于这两个文件的出现,让两岸在1992年建立了基本的互信,达成了日后所称的“九二共识”。这两份文件有其特点,但是现在看来,也有不足或值得修正的地方。

  这两份文件宣示以“国家统一”为目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它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区分了主权的主体性与治权的主体性的不同,文件中描述两岸为分治,并以“主权唯一”的表述方式来反对两岸在主权分离之意。

  先简单回顾一下历史。1949年以前,“中华民国”就是中国,中国就是“中华民国”。随之而来的内战,共产党控制中国大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成立,“中华民国”政府被迫迁移台北。两岸从1949年以后处于对峙状态。初期,两岸政府均争取在联合国代表中国的权益,1971年以后情势逆转,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代表。不过,请读者们先留意,联合国仅是同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中国的合法政府,而非是中国。原因很简单,当时有两个政府,他们都主张自己代表中国。

  在退出联合国后,台北方面力图革新,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但是从未改变“中华民国”就是中国的政治立场。一直到开放大陆探亲以后,两岸进入交流互动以后,台北方面才开始将“‘中华民国’就是中国”区分为两个层次,在“主权”方面,仍旧持“‘中华民国’就是中国”的“主权唯一”主张,但是在治权方面,主张“仅及于台澎金马”,亦即等于同意了中共在大陆的治权。1992年8月1日“国家统一委员会”做出“对一个中国的涵义”的解释: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但双方所赋予之涵义有所不同,中共当局认为一个中国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将来统一后,台湾将成为其管辖下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台方则认为一个中国应指1912年成立迄今之“中华民国”,其主权及于整个中国,但目前之治权,则仅及于台澎金马。台湾固为中国之一部分,但大陆亦为中国之一部分”。

  这一段话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一是“整个中国”概念的提出,一是区分了“主权与治权”的层次差异。“整个中国”是包括台湾与大陆,亦即是“两个政府”所管辖的地区。虽然台湾方面主张“主权及整个中国”的“主权唯一”观点,但是也以各说各话的方式叙述了“中共当局认为一个中国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看法。这个概念后来即成为“九二共识”中的“一中各表”。所谓“一中各表”指的是主权的各表,而不是治权的各表,亦即是谁是“整个中国”这个主权代表的各表。

  “一中各表”,是两岸在经历四十多年对抗后难得的一次大突破。台北务实地表达出了两岸“分治”,但是仍然坚决反对“分离”,也等于表达不会从“整个中国”中分割或脱离出去。

  前面已经提到,虽然“分离式的台独”在台湾不会成功,但是去中国化的分离意识在台湾却从来没有停止滋长。1994年以后,在李登辉与陈水扁执政的推波助澜下,1992年的“一中各表”原本只是“主权归属”的各表,演变成“主权自我归属”的强化;“两岸分治”原来强调的是两岸各有“治权的主体性”,但是也逐渐添加了“主权的主权性”的色彩。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