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专题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陈星:简论民进党的路线转型

http://www.CRNTT.com   2014-08-03 08:54:01  


 
  民进党路线选择和政治诉求都以不同形式的对抗性结构为基本支撑。就岛内而言,在民进党成立前后,台湾社会的族群矛盾加剧以及威权统治下形成的政治系统与社会的紧张产生了对抗性结构,民进党将自己装扮成社会代言人的形象,通过对抗性的手段和国民党讨价还价。同时,民进党又通过话语建构不断强化对立性的政治结构,并充分利用这些对立性的结构冲突牟取政治资源。及至20世纪90年代民进党成为体制内政党,这种对立性的政治动员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变本加厉,打着“本土”旗号的族群动员成为主要的动员形式,并在2000年民进党上台以后达到高潮。不过由于国民党的威权统治崩解以后,台湾社会的对立性政治结构逐步消解,所以民进党“对立-冲突”型的行为模式因在岛内难以找到长期的有力支撑而陷入困境。民进党执政后期,族群动员带来的负面影响为台湾社会充分体认,使该党的族群议题动员强度不断减弱,及至政党轮替以后族群议题动员不得不逐步转入隐性化状态,公开利用族群议题进行动员的情况日益减少。

  两岸的对抗性结构同样也为民进党所利用。两岸的对抗性结构在过去的60多年中有所变化,在1979年以前两岸关系主要表现为强对抗性,此后一直到2008年民进党下台,两岸关系进入对抗与合作兼有的格局,呈现出“政冷经热”的局面。民进党在2000年执政后将原先对付国民党的方法原封不动地搬来对付大陆,并在建构大陆负面形象方面不遗余力,其目标所指无非就是将大陆建构成“台湾的敌人”,并通过这种建构凝聚自己的支持群众。同时民进党也将经常利用的“本土”和“外来”的区隔进行改造,用来和大陆对抗,突出的表现就是对“本土”诉求的改造。“随着两岸关系渐趋白热化以及两岸关系的跌宕起伏,本土牌的内涵增加了煽动敌视大陆和利用两岸对立的内容”,为了激发和凝聚“台湾主体意识”并获取选举利益,“台独”分裂势力通过不断挑起事端来塑造大陆对台湾“蛮横打压”的负面形象。在民进党的宣传中,对大陆的“抹黑”是重要内容,其主要任务就是营造大陆的负面形象并建构其对抗统一的“合理性”。

在对抗的结构下,民进党很容易建构起民众对竞争者的恐惧和怨恨,增加民众的无力感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并以此为心理基础展开政治动员。有学者在谈到台湾此种政治现象时说在台湾“怨恨心态,普遍见于不同党派、不同立场、不同族群背景的个人与集体中。尽管这些人对台湾前途的愿景可能南辕北辙及至相互捍格,但是他们所共享的是一种怨恨与无奈的心态”。这种心态的普遍存在显然与民进党长期的观念建构有关,同时,在对抗的政治结构下这种心态也更容易在社会上流传开来。

  因为民进党的基本诉求和政治路线对对抗性结构的高度依赖性,来自岛内和两岸的对抗性结构消解给民进党的政治路线造成了双重压力。就岛内来说,自国民党的威权统治崩解以后,台湾社会与政治系统之间的紧张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同时,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本省族群已经在台湾政坛形成了主导性优势,实现了“出头天”的愿望,以族群诉求反对国民党的结构性条件已经消失。不过民进党在选举动员中依然力图延续支持者对外省族群的敌对想象,一度将“反对外来政权复辟”作为主要诉求。然而民众对族群撕裂的做法日渐反感,使民进党不得不放弃族群议题的动员手段。就两岸来说,自1979年以来日益扩大的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逐渐削弱了两岸对抗的强度,2005年以来大陆对台战略新思路、新政策使两岸关系出现新局面,不仅为台湾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更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岛内部分民众对大陆的误解与敌意,增强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经济基础与情感基础。同时国共之间政治互信的建立使两岸进入合作与分歧兼有且合作逐步扩大的阶段,两岸逐渐形成了非敌非友、亦敌亦友、似敌似友、可敌可友、此时为敌彼时为友、此事为敌彼事为友、此处为敌彼处为友……的复杂关系。总体上来看,两岸关系对抗性进一步减弱是大势所趋,这种变化对民进党的路线调整带来的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以至有学者认为随着社会分歧结构的变化和两岸和平发展局面的推进,台湾主流的政治力量(无论蓝或绿)将愈来愈远离激进政治。民进党必须对结构性变化带来的压力进行回应。

  在结构性变化的压力下民进党的转型其实是包括“台独”路线在内的全面路线转型,转型的重要内涵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抗性行为模式的调整,即民进党必须在岛内摸索到一个能够与国民党区隔但又要避免族群撕裂的动员方式,同时在两岸问题上改变反大陆的做法与“台独”思维,能够找到一个维持两岸稳定的路径。二是在议题选择上必须从意识形态挂帅逐步向民生议题为中心移动。可以看出,现在民进党面临的结构性压力比20世纪90年代要大,路线转型也比上一次转型涵盖的内容要广。如果两岸关系的结构性压力一直存在并逐步加大,民进党在这两个方面转型的展开只是时间问题,尽管党内还有许多杂音,但这是大势所趋,根本无法阻挡。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