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良性互动,探索和平统一
未来二十年将是中国统一的至关重要的阶段。许多国际的有利因素存在,而中国进入小康社会的基础也提供了根本保证。因此当顺应时势,把祖国统一纳入到中国发展的大战略中思考,让中国统一的国际面因素与两岸面因素良性互动,防止恶性互动,确保机遇期,确保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祖国统一也能有大幅前进。
首先,必须紧抓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中心不放松,从根本上增强对台湾和对世界的吸引力。统一的国际面和两岸面的考虑都不能超越现实物质力量的可能性,财大才能气粗,发展是硬道理。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提出和平统一时,台湾人不屑一顾,其理由是大陆经济太落后。这二十年来大陆经济以每年9%的增长率跃升,在经济总量上己达到世界第四位,并将继续上升。在普遍提高的基础上,东部沿海地区面貌日新月异,出现了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唐三大高速增长区,成为台商最青睐的场所。两岸经贸关系和相互依赖已经空前加深,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不仅在数量上增加,而且在结构上发生质变。在两岸都已加入世贸组织的条件下,双向投资、直接三通已经势在必行,只是台湾当局还以种种方式阻挠而已。这都缘于大陆经济高速增长的魅力。
中共16大报告强调了政治文明建设,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等目标,要求现代化总体上一台阶,这将使台湾当局的“民主牌”逐渐褪色。世界上出现“中国威胁论”,固然有某些别有用心者推波助澜,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中国的崛起引人瞩目,否则只有“中国无用论”。近来,“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虽然还有炒作,但已经不那么有人听了,相反,“中国作用论”和“中国贡献论”的音量提高,也是对中国肯定与看好的反映。正因为如此,我们应当更有信心,相信时间在统一的方向上。我们应当更加耐心,务使水到渠成,防止欲速则不达。我们的工作重点应把“反独”与促统联系起来,以反独来促统,以促统来遏制“台独”。应提前考虑制订和平统一的阶段设想,积极地创造条件实现每一阶段目标,这要比具体的时间表更加可行。这里当然应包括多种可能的选择方案,包括最坏的可能。我们应有这样的气度。
其次,国际面与两岸面并举,集中突破两岸关系的难题。在国际反应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目前应全力加强两岸面的工作力度,以便减少不平衡,促进国际面与两岸面良性互动。自2005年以来,中国政府已经对台湾实行了一系列的单方面的优惠政策,“胡连会”、“胡宋会”达成了改善两岸关系的愿景,影响了岛内民众的心理,“趋独”民意15年来首次出现下降。它证明,尽管民进党当局百般阻挠,我们的正确的政策还是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为了真正地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就必须更深入地研究台湾人民的需求。目前台湾民众所具有的四大意识值得特别关注:
第一是自主意识。自甲午战争台湾被割让以后,台湾的发展轨迹便与大陆有所脱离,两岸民众的百年历史记忆有所不同。
第二是民主意识。台湾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孕育了其独特的民主制度的形成。虽然它带有民粹主义的色彩,但是华人社会首创的民主实践,对港、澳、大陆都有借鉴意义。
第三是对“中华民国”的认同意识。我们当然要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但是也必须正视两岸尚未统一的现实。关于一个中国的“新三段论”已经为解决难题提供了空间,应当进一步探索两岸长期共存最终走向统一的法律架构。
第四是对国际空间的追求。在全球化和区域化大趋势中,中国将更深入地参与,并发挥更大的作用。应把台湾纳入中国发展的巨大国际空间中,让台湾人民分享光荣与成果。
台湾人民所具有的四大意识并不必然导向“台独”,但是“台独”一定会利用台湾人民的要求。如果我们能针对台湾人民的意识,实行正确的政策,那就能从“台独”釜底抽薪,也就能为统一培元固本。因此,我们的政策是超越岛内政党的,甚至也是超越两岸关系的;只有从争取人心、走向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着眼,才能算清利弊得失的大账。
再次,要特别注重两岸关系中的机制、体制和法制建设。近几年来,我们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稳定两岸关系,遏制“台独”。我把它概括为四大举措,即联合国际社会遏制“台独”(从“促美制独”而来)、依法遏独(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争取台湾民心、以及以武力威慑“台独”。这就从根本上阻止“台独”,防止两岸关系失控。但是,岛内形势仍然是一个最不稳定的因素,突发事件多,反复起伏大。这不但因为岛内处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的转型,矛盾相当集中,而且也因为台湾还未解决两岸关系和国际定位的问题。
今后,我们应当更加强化两岸关系中的机制、体制和法制建设,以便减少岛内不确定性的冲击。两岸之间经济相互依赖的加深,已经提出了经济制度和法治保证和规范的要求。从政治和安全上看,如何终止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更需要从法治上研究。两岸分治的事实,通过什么样的政治的、法理的安排走向统一,两岸的权益怎样得到保护,必须有更加具体的方案。
制订方案是非常困难的,但制订方案的过程目前比方案本身更重要,这个过程应当成为两岸四地寻求共识的过程,成为世界接受中国统一的过程。可以邀请两岸四地、海外华人甚至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政治家、各界精英来设计和研讨方案,不仅逐渐获得成果,而且凝聚人心,教育民众,宣传统一,可收多种效果。也许有人会认为,这种做法过于超前,但这却是良好的途径,值得尝试。试想,如果今天我们所作的让步放到十年前甚至十五年前,会获得什么结果?如果今天未能抓住时机,则会冒失去明天的风险。当然在具体做法上可以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专家而至民众,循序渐进,不急不躁,逐步成功。
最后,要让世界接受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中国的统一当然是我们的内政,但是重新认识和定位统一的国际因素,至关重要。过去我们重视台湾问题的国际因素,还较多地从它的消极方面理解。众所周知,没有美国对国民党的支持,也就不可能产生台湾问题。因此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和最敏感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单纯的两岸关系。那时台湾问题主要随着中美关系的好坏而起落。然而,时移势易,台湾问题的国际因素进入了更大的空间。在经济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大陆与台湾都加入了世贸组织,两岸分别建立了广泛而多样的对外经济联系,这些经济来往必然会对外界的态度产生作用,外界也会施以反作用。例如,有些国家在静悄悄地提升与台湾交往的层次。在地区一体化的进程中台湾应当发挥其作用,问题是以什么形式和途径。台湾的边缘化对于大陆并非善事,不仅对大陆现代化发展不利,从长远看对争取台湾民心也极为不利。世界各国人士进入大陆,有些必定通过台湾的市场化、营销等中介,利用台湾的优势和两岸之间的文化沟通的便利。
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交织的今天,安全也不可分割;如果把台湾置于安全之外,很可能使我们更不易获得安全。中国统一能消除东亚的紧张热点,使台海获得和平与安全,这是世界各国能够权衡的好处。更重要的是,大陆与台湾能否和平统一,将极大地影响各国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态度。尽管中国领导人屡屡重申,中国并不称霸,但仍难以打消各国的疑虑。行动比言语更有力。其他国家观察大陆对台政策,如果大陆坚持和平统一的战略和政策,它们也更易相信中国和平与发展的对外政策。只有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被各国所接受的和平统一与和平发展才有可能实现。如果中国实现了这点,将是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重大贡献。二战后德国和日本以战败国而崛起,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德国更以和平方式统一,得到欧盟国家的赞同,其经验值得研究和吸取。得到各国的接受,中国就能以最小的代价实现统一,并在中国崛起中获得更多的理解与支持。当两岸之间的整合有长足进步时,当中国与各国在共同发展中培育了更深的互信时,一旦契机成熟,统一就能水到渠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进入新的阶段。
注解:
1.美托马斯.克里斯坦森:“当代安全两难:阻止台海冲突”,《华盛顿季刊》2002年秋季号。
2. (澳)保罗.凯利:《联盟中的澳大利亚》,美国《国家利益》季刊2003年春季号。
3.林浊水:《中美台三方的双重加码》,《中国事务》,2001年1月号。
4.埃里克.周:《“东亚”面临的挑战》,香港《亚洲新闻周刊》,200年9月15日。
5. 台湾《联合报》,2001年10月8日。
6.南希.贝恩科普夫.塔克:《如果台湾选择统一,美国应该在乎吗?》,美国《华盛顿季刊》,2002年夏季号。
7.台《中国时报》,2002年8月28日。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06年10月号,总第10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