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英国来说,重要的是她怎样在非殖民地化的过程中获得最大益处,并企图透过一些表面上「还政于民」的措施,目的其实在于培植一些代理人,在九七后延续其影响力。对于中央人民政府,重要的是如何确保香港在名义和实质上都不是独立实体。在名义上,中国要从英国手上取回香港的主权,所以不容许「还政于港人」的非殖民地化企图。在实质上,香港要从殖民统治转为在中央人民政府之下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对于中国来说,彭定康搞的政治民主化,目的在于妨碍中国政府对未来特区的控制。
这种恐共、疑共、拒共、反共的情绪和九十年代初的政治气氛,就决定了当时开始进行民意调查有近七成港人,以及「民主派」一面倒地支持彭定康的政改。(两年之后,这支持度下降至两成五左右。)影响所及,九二年底,「民主派」大联合主流以外的汇点中,包括我作为会长的一批创会会员,便在这问题之上,与以张炳良为主席支持彭定康政改的主流分裂,集体退会。两年之后,汇点与港同盟合并,成为民主党。当时除了民协之外,一统「民主派」天下。
香港政制进一步民主化,本来是本土民主运动的政治期望。在八十年代,民主抗争的对象是港英殖民政府、中国政府和本地的保守力量(包括亲中力量)。但是这次的民主化方案,却由殖民地总督作旗手,港英殖民地政府一下子变成民主推动者,而在政改争论中,「民主派」也由政府的反对派变成支持者。与此同时,在其非殖民地化过程中,为了维护其统治权威和认受性,在政治上采取了异常开放的态度,制订了比欧盟还要进步的《人权法》,凌驾在所有法律之上,并以此检查其他法律,是否有违《人权法》,大大开放言论自由,连黄色刊物也因而解禁,警权大削,更不在话下。在民生方面,彭定康政府在其导演的房地产泡沫中,财政充裕,采怀柔政策,大洒金钱,增加各种福利,以争取支持。这些多年来以争取本港民主和民生为己任的政治领袖,一夜之间便成为夕阳殖民政府的彻底 的忠实支持者。
「民主派」主导的港英立法局,不但通过了支持彭定康政改方案的动议,更要求让他以香港代表身份,参与中英谈判,被中方指为「三脚凳」而拒绝。「民主派」更因而认定中国政府不听港人声音,反民主,更加深其对中国政府的成见。一九九三年三月十二日,在中英还在谈判当中,彭定康单方面把政改方案刊登宪报,正式进入立法程序。当时的港澳办主任鲁平在三月十七日向记者宣布,中方会「另起炉灶」。十二月底,中方宣布按彭定康方案产生的香港三级议会于九七年将全部推倒重组。
“逢中必反”的政治社会背景
九七前夕,中方筹组临时立法会,「民主派」抱遗老心态,予以杯葛,集体不参选。至九八年第一届立法会选举时,才改变主意重新参选。选举结果,民主党再度成为立法会中第一大党。但是根据《基本法》规定,以及选举的安排,「民主派」在好一段时期已经完全没有执政的希望,所以更加变本加厉,在议会内外,都以“反对”为其唯一的任务,“逢董必反、逢中必反”。
事实上,时至回归八年多之后的今天,恐共、疑共、拒共、反共的情绪,在部分市民之间,依然挥之不去。任何时候做民意调查,香港市民大概有四分之一认为他是香港人、一半认为他既是香港人,也是中国人,只有四分之一认为他首先是中国人。在二零零五年十二月初游行之后,中大民意调查显示,香港有百分之廿二 的市民认为香港应该独立。这说明在香港,客观上亲中——反中主轴长期存在。这原因十分复杂,简而言之,外有冷战和国共斗争的背景,内有共产党多年错误的沉淀。之所以会延续下去,外有中美战略关系必有矛盾,美国对华必有抑制的一 类的背景;内有东西方、传统和现代价值观的冲突,中间还加插特区政府的错失。
邓小平看得很透彻,概括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制。这两制同属于一国之中,但你不要改变我,我也不要改变你。不过从单一国家的逻辑,资本主义的特区不能改变社会主义的主体,但特区如有任何重大改变,社会主义的中央也要管,以免失控,妨碍资本主义这边的繁荣、稳定和发展,甚至对社会主义这边发生政治、经济和社会不良的影响。这明显不是一种对等的关系,反中这一边很不高兴,认为这是来自一个专制和不民主的中央政府的「鸟笼」,是一种压迫,并且缺乏安全感。
回归之后,房地产泡沫爆破,并且立刻遇上了凌厉的亚洲金融风暴,进入了持续六十个月的特长通缩期。在经济不景当中,中产阶级最高峰期有超过二十万户负资产;失业率长期高企,至二零零三年八月达到百分之八点七 的高峰,失业大军超过三十万,而即使仍然保有职位的,除了公务员和公营机构员工之外,其薪水也大打折扣,生活苦不堪言;再加上董建华政府处事拖拉,失误成了常态,市面不满情绪累积。
于二零零三年初,沙士 (非典) 疫症蔓延香港,市面愁云惨雾,而政府谘询了近一年的《基本法》廿三条国家安全立法,也在「民主派」发动总攻击中到了立法会进行审议。七月一日,温家宝总理来港主持回归纪念,并且于上午签署了CEPA协议之后回深圳,下午香港便出现了声称有五十万人参加的大游行。这次游行的主题是反廿三条立法,实际上是全港反董的怨气大爆发,其中的口号之一是「争取零七、零八年双普选」。但是在游行之后,「民主派」却不断宣传五十万人游行要求零七、零八年双普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