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在稳定中向前推进”,这是去年十二月二十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望海楼”专文的标题,作者袁鹏是北京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这样的画龙点睛既清楚又不会出大差错,只是和文章结尾所说的民主党人控制的新国会“无疑给存有隐忧的中美关系带来新的不确定因素”有些矛盾。我认为最近中美关系发展的特点可以用十六个字来形容:“透明增加、对话频繁、分门别类、各行其是”。
透明增加
“透明增加”主要是中国把国防建设的意图告诉美国专家、把一些现场让美国人参观。去年十二月发表的《2006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一九九八年以来公布的第五部),内容比过去详细得多,透露了中国陆军机动作战部队共有十八个集团军、武警部队的总员额为六十六万,军队院校共六十七所等具体数字,美国反映很好。
但是在经济方面,美国对中国缺乏透明度仍然有许多抱怨。抱怨主要在于中国经济决策的战略思考,体制上对经济发展的控制,在经济领域“以法治国”,以及对违反“知识财产权”等不法行为的坚决处置等问题。胡锦涛在去年四月访美期间,反复强调了中国政府保护“知识财产权”的决心以及安排的各种措施。去年十二月中美经济战略对话时,中国方面一定也想方设法使美国吃定心丸。吴仪和对中国一贯友好又懂得中国实情的美国财政部长鲍尔森Henry Paulson好像取得了一定的默契。鲍尔森希望中国的发展遵循“宏观经济政策macroeconomic policies”的规律,也是话中有话,说明两国在经济发展战略考虑上仍然有很大的距离。中国执意要和美国友好,但也不能像日本那样,把美国的意图看成“皇言如纶”,要像日本那样对美国“透明”,中国就没有独立自主了!
对话频繁
“对话频繁”指的是在不同层次上、不同领域中双方展开对话,互相了解彼此的意图。由于有了双边对话,使得中美战略关系相对稳定。在最近一次中美战略对话中,美国专家甚至透露了在美国战略层次的设计板上,中国的目标已经消失。目前美国战略专家多半认为:由于中国已经具有核战“第二次攻击能力”---即敌人无法在闪电式攻击中把中国的核攻击武器全部毁灭---因此中美之间达到一种类似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那种“均势”而双方都不愿铤而走险。但是他们认为今天的中国和当时的苏联又有三大不同:(一)中国不把发展核武器放在战略发展的优先地位,(二)中国不和美国进行核军备竞赛,(三)中国无意向美国发动出其不意的闪电式核攻击。即使是嘴上叫喊“中国威胁”的人,也不觉得中国在未来四分之一世纪之内会威胁到美国本土安全。他们的所谓“威胁”,主要是指威胁美国在亚洲的盟主地位。
“分门别类”主要是两国打交道就事论事,领域分明,不像克林顿时代,动不动就下政治油锅。最好的例子是去年十二月在北京开了个头,今年五月又要在华盛顿继续展开的、史无前例的中美高规格的战略经济对话,只谈经济问题,政治争议不搬上桌。两国政府经济部门官员只管经济,外交部门官员只管具体国际疙瘩,把军事问题推给军事部门官员,政治(民主、人权)问题推出行政管理范畴,这样的中美关系就正常而平等了。
“各行其是”指的是两国交往之间已经形成双行、并行,不擦边、不相撞,是“和平共处”的良好表现。布什去年四月在白宫和胡锦涛会谈时,故意说出美中两国都是“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这主要是由于二零零五年九月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把中国描写为“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以后,部分国际与中国舆论认为美国这是在“教训”中国,影射中国在国际、国内行为上有“不负责任”的地方需要改进。布什既然把美国和中国“同日而语”,这样的解释就不符合事实了。现在佐利克早已离去,这“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的话也很少人再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