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移动钱包”需要“防火墙”
http://www.CRNTT.com   2023-03-31 12:38:01


 
  值得注意的是,在支付安全方面,用户不安全行为数量呈明显下降态势。调查显示,2022年受访用户人均存在1.2个不安全习惯,而2021年人均约有2个不安全习惯。“所有支付密码都相同”“有优惠促销的二维码都会尝试扫”“换新手机时不解除银行卡及不删除存留的敏感信息”等不良行为的发生率明显下降。调研显示,在面对移动支付安全问题时,有37.1%的被访者对自己在移动支付安全性方面的自我保护能力非常有信心,47.3%的被访者表示比较有信心,同时还有15.6%的人持谨慎态度。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目前移动支付仍面临一些安全方面的问题和挑战,比较突出的是,个人信息和隐私安全面临挑战,一些涉世未深、存在信息鸿沟的年轻群体和老年群体容易受到网络诈骗影响;同时,由于资金快捷与不法分子手法隐蔽,导致资金追踪溯源难度较大等。

  支付安全形势严峻

  在移动支付快速发展、便利居民生活的同时,老百姓对移动支付的信赖度、使用度、依赖度不断增强。《报告》提到,一些不法分子在移动支付全民普及的大方向中找到了“商机”。有67.1%的被访者表示曾遇到过电信诈骗,22.6%的被访者表示财产受到了损失,受损者的占比比2021年增长了8.6%。一些群体的移动支付风险更高,更易成为网络诈骗受害者。

  最容易被盯上的是学生群体,34.7%的被访者曾为获取免费服务与优惠提供了个人敏感信息并遭遇欺诈。其次是“80后”“90后”群体,个人保护意识较低,面对“兑换积分诈骗”等逐利类的诈骗手段时更容易上当。“25岁以下年轻群体,在使用手机和银行卡时个人防护意识欠佳,不良使用习惯个数高于平均水平,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更容易轻信他人。”中国银联有关业务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在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看来,部分年轻人尽管对互联网等新事物更为熟悉,但缺乏深度金融知识,对社会瞭解不深,以至于更容易缺乏银行卡安全使用意识,也更容易上当受骗。

  庞溟认为,各类移动支付风险较高的群体具有一定的共性,如对个人敏感信息警惕性不高、保护性不强;未能正确把握与处理使用移动支付手段时的安全性与便利性之间的关系;对逐利型诈骗手段与电信诈骗方式相结合的移动支付风险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应对能力不足等。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