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移动钱包”需要“防火墙”
http://www.CRNTT.com   2023-03-31 12:38:01


 

  专家指出,当前电信网络诈骗、虚拟货币杀猪盘、网络直播诈骗、发布虚假招聘信息等围绕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的诈骗手法不断翻新。诈骗手法呈现出“新瓶装旧酒”、紧跟热点、短期更迭快的特点。此外,部分商户利用商品和服务的交易过分获取用户信息的行为,也让不少消费者感受到自身利益受到损害。

  多措并举共防风险

  一系列围绕移动支付安全的问题亟待解决,以保护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为提升移动支付使用安全和保护个人权益,《报告》认为,深入瞭解我国居民在移动支付方面的行为与习惯,把握高风险人群的整体样貌与特征,分析网络诈骗的高频场景和典型手段,结合用户生活及消费场景探讨切实可行的安全问题解决方案,是当前维护移动支付业务健康发展与消费者财产安全的重中之重。

  中国银联相关专家提醒消费者,一是提升自我防范意识,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不随意扫二维码或留下自己的个人敏感信息;二是时刻提高警惕,不因贪图小利而让网络诈骗寻到可乘之机造成巨大财产损失;三是投资有风险,理财需谨慎,不要为追逐短期高收益而轻信所谓的投资专家;四是如果不幸遭遇诈骗或其他类型的个人侵权行为,应及时向公安及官方求助,将损失降到最低。此外,还可以主动瞭解学习各类防范措施与防骗技巧,提高防范能力。

  作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重要手段,反诈宣传发挥了显著作用。根据《报告》,有93.9%被访者表示,平日生活中接触过防骗防诈宣传,而日常未接触过的仅占约6%。“除了消费者自身提高防骗意识,相关部门还需持续完善安全监管标准,针对多发风险出台相应管理政策,推动多部门配合形成合力。”王蓬博表示,同时,企业要守好业务和个人隐私保护以及数据保护的边界,不管是移动支付服务商还是电信运营商都应以保护客户权益为基本出发点,注意风险防控。

  庞溟认为,有关部门应针对易受骗人群、高风险群体、案件高发行业和重点地区加强宣传教育和典型案例展示,坚持广泛宣传与精准教育相结合。坚持全链条、全环节治理,依法行使执法和管理手段,加大对相关违法犯罪行为的惩处力度。另外,针对动态变化的欺诈手段,建立健全风险防控的长效机制,精准打击各类新型移动支付诈骗行为。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