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资深外交官、著名“中国通”傅立民接受中评社记者独家专访 傅立民供图 |
中评社华盛顿5月13日电(记者 余东晖)52年前,担任尼克松访华美方首席翻译官的傅立民(Chas W. Freeman)在翻译打破美中关系坚冰的《上海公报》时,曾经就parallel一词的中文译法与中方翻译官有过争论。中方翻译为“并行不悖”,但傅立民认为“异途同归”更合适,因为他相信美中双方可以用不同方式追求同样目标。
52年后,中美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接触交往,正走向愈演愈烈的战略竞争,像52年前那样因为有共同目标而走到一起成为奢望。尽管合作越来越难,但傅立民相信,“异途同归”依然适合于处理当今的中美关系。因为他认为,虽然两国制度不同、道路不同,但在很多方面仍有共同利益,双方仍可为了自身利益,主观上各自努力,客观上利于彼此。
今年是中美建交45周年,美国前资深外交官、著名“中国通”傅立民最近通过ZOOM接受中评社记者独家专访。在40分钟的对谈里,中评社记者向他提出了有关中美关系的十个问题。今年82岁的傅立民以见证者和亲历者的过来人身份,回顾中美打开关系坚冰的艰难历程,相信“求同存异”是中美关系发展的最大历史经验,不要让分歧成为两国务实合作的不可逾越的障碍。
谈起中美关系的现状,傅立民认为两国处于敌对状态,并对此深感困扰。他觉得现在的中美关系在某些方面与50多年前的中苏关系类似,敌对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两国关系迅速恶化,有爆发军事冲突的风险,尤其是因为美国恢复在中国内战中支持台湾的立场,中美关系正笼罩在台湾问题的阴影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