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第二届“两岸一家亲”学术论坛综述
http://www.CRNTT.com   2019-11-16 00:09:56


 
  关于台湾社会的民意,学者一致表示担忧。新党副秘书长、执业律师陈丽玲指出,“维持现状”的主张之所以会在台湾社会流行,反映了台湾社会在面对大陆日益崛起、越来越有“自信”的情形下产生的集体焦虑。当两岸的物质实力越来越不成比例,当台湾民众看到大陆越来越高的自信,以及“硬的更硬,软的更软”的姿态,某种“孤儿”心态正在台湾社会中潜在滋长,并发展成人们集体“以躲避为能事”的“鸵鸟”行为模式。当集体焦虑成为了台湾人民的无形枷锁,当台湾逐渐失去面对大陆发展的自信时,人民选择不是冷漠就是犬儒,不是无助就是自大,不是闪躲就是逃离,并逐渐失去面对问题的勇气与进取。但不幸的是,以各种追求独立身分的方式来解除焦虑的努力,以台湾现实的时空而言,根本就是缘木求鱼的事,这既包括了“台独”,也包括了想要让“中华民国”以独立主权国家的身份出现的“一中各表”在内。这也就是台湾全体民众习惯于“台独不敢、和谈不要、统一不想”的偏安、自我欺骗、维持现状、躲在舒适圈的心态。台湾社会的这种心态,或可归因于对一国两制的不信任,但由于思路决定出路,台湾主流民意只是因为害怕“被统一”而抗拒一国两制,身为最大反对党的国民党就应走出思路迷障,先认定“两岸现状就是一国两制”,才有立场要求大陆接受《中华民国宪法》的存在,让两岸关系走出对抗,开始竞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选举研究室研究员王建民认为,“芒果乾”成为当前台湾社会最流行的语言,“芒果乾”也就是“亡国感”的意思。这一现象的出现有一定的背景,一是韩流带来的影响激发了青年“台独”分子的“台独”危机感。二是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1·2”讲话让“台独”感到强大的压力,使他们有很强的危机感。三是香港事件发生之后对台湾社会造成了很大影响,强化了台湾社会所谓的“亡国感”。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台湾社会青年“绿化”的问题也很严重。“台独”的主导变成青年,韩国瑜的青年支持率不超过20%,蔡英文则在45%左右。所以青年的威胁不是简单的威胁,是非常严峻的威胁。

  国防大学国际防务学院副教授王晓东则分析了影响台湾民意变化的因素。他指出,在影响台湾民意的因素中,大陆因素是关键性积极外因,包括“台独”因素、经济因素、民情因素在内的岛内因素是复杂内因,美日因素是重要消极外因。为此,大陆需要争取民意民心,对“台独”釜底抽薪,正确认知民意,准确把控民意,认识到民意的变与民性的不变、以不变应万变,以实力为基础,增强对“台独”的压力及对民众的吸引力。

  综合上述各位学者的分析可以看出,台湾局势当前正处于动荡期。无论是政情中的战略处境、选举态势,还是基层大众的民意民心,都处于一触即发的状态。面对这样的台湾,大陆更应当保持定力和耐心,牢牢把握两岸关系的主导权。

  四、两岸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日趋丰富

  “两岸融合发展”是任何研讨会上都必然出现的热门话题,本次研讨会亦不例外。

  本次会议中,既有学者总括性地提出了对“两岸融合发展”的理解和思考,也有学者分别从经济、文化、青年、教育等侧面展现了融合发展的相关情况。

  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执行院长陈丽丽介绍了闽南师范大学关于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最新理论与实践探索成果。她提出,第一,深度理解和把握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深刻内涵和重大使命。两岸融合发展是一个对两岸现状进行挑战与整合的动态过程,是一个国家内部的事务,它寻求的是两岸间的良性互动,融成一体,协同发展,最终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深化两岸融合发展需要统一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台湾问题的产生源于两岸的政治分歧与对立,通过两岸充分融合发展、充分的协商,探索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理论与实践体系、两岸一中共识、中华经济联合、21世纪中华新文化。第二,闽南文化是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在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作用。闽南文化已经成为连接海峡两岸,乃至全球华人的一条共同文化血脉,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两岸人民文化认同感以及民族零距离,有效遏制文化台独思潮,推进两岸民间交流合作,深化两岸经济文化发展,建构两岸一家亲,两岸命运共同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现实意义和特殊价值。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李立指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是大陆实力和自信的展现,也是对台湾同胞的关心和照顾,是为台湾同胞的福祉着想,因而得到了广大台湾同胞的肯定和拥护,必将引领台湾主流民意朝着两岸关系和平的方向发展,为最终实现两岸统一奠定广泛的岛内民意基础。

  除了上述二位学者对“两岸融合发展”所做的总体分析之外,从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角度出发,福建社科院现代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苏美祥表示,近年来台海局势日趋复杂严峻,但以经济交流为主轴的两岸融合发展态势更趋向清晰。由于长期受台湾方面政策制约,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单向性特征显着,结构性失衡问题长期存在,加上中美经贸摩擦升级、台湾当局“经济离中”政策等不利因素,两岸经济融合发展仍然任重道远。在新形势下,应持续深化两岸产业合作新结构,探索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路径,落深落细惠台政策,先行推动区域深度融合,推进两岸经济融合发展。

  江苏省台湾研究中心研究员桑登平基于台资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探索,指出,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经过将近30多年的风风雨雨,台资经济目前已成为祖国大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支有生力量。两岸共同市场的打造,不仅是大陆这个巨大的潜在市场,更有实际意义的是指两岸共同开发的第三方市场。

  以两岸文化融合发展为研究对象,台湾大仁科技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副教授兼副校长林爵士表示,两岸可以尝试由双方共同的文化特色,亦即透过中华优秀传统所形成的“文化力”,经由“文化资产”、“文化艺术”与“文化创意”等三项构面,作为两岸文化融合的开展路径。

  闽南师范大学台商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陈春华梳理了当前两岸青年交流的相关研究成果,认为台湾青年身份认同具有重迭性,台湾青年文化认同深受学校“台独”教育影响,台湾青年更倾向于西进大陆短期交流,但两岸青年交流中存在着文化认同、价值认同、情绪冲突以及政策导向等问题,可以从“共同认知”、“共同情感”、“共同体验”等围堵推进两岸青年融合交流。

  华中师范大学台湾与东亚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董玲瑜就两岸之间的教育交流展开了阐述。她表示,“31条措施”施行以来,两岸教育交流逐渐开创了新的局面,从基础教育、专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方面,两岸互动频繁。相关措施的出台彰显了党中央对两岸教育交流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为台湾青年一代来大陆追梦、圆梦提供政策保障,将有力推动两岸教育交流,推进两岸融合发展。

  综合来看,两岸融合发展理念自提出以来,不仅概念意涵不断完善,其实践形式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两岸融合发展既有喜人的成果,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成果,我们应总结经验、再接再厉;针对存在的问题,应当进行重点突破,以推动两岸融合发展往更深、更广发展。

  五、祖国和平统一:道路曲折但前景光明

  除了关注当前两岸关系中存在的一些热点议题,本次论坛上也不乏学者从总体上研判两岸关系发展大势、探索两岸和平统一路径。

  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鞠海涛指出,两岸关系发展大势是“道路曲折、前景光明”。他表示,第一,祖国和平统一之路在曲折中前行、在斗争中前进。四十年来,两岸关系总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为改革开放创造了基本稳定的台海环境,祖国和平统一之路不断向前迈进。但是,四十年来祖国和平统一道路也经历了许多风雨波折。第二,民族复兴赋能和平统一。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渐趋实现,两岸同胞将迎来中华盛世,这将是引领两岸关系发展方向、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决定性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从根本上说,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祖国大陆发展进步。”第三,和平统一前景更加光明。今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对台纲领性讲话,全面阐述了祖国大陆新时代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重大政策主张,郑重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中国人民矢志不渝追求国家完全统一的坚强决心和高度自信,郑重宣示了祖国大陆坚定追求祖国和平统一的真诚意愿和巨大善意,全面擘画了新时代加快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路线图施工图,开辟了祖国和平统一更加光明的前景。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研究室副主任任挥、厦门市台湾学会副秘书长杨仁飞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祖国和平统一的路径进行了探讨。任挥提出,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达成制度性安排。他表示,历史上的两次国共合作,中国国民党站在历史潮头两次顺应历史大势,因推动了中国革命和社会的进步发展而彪炳史册。面对现今国际风云激荡,面对现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民族复兴这个伟大目标的历史时刻,如何顺应历史大势,肩负起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使命,中国国民党如何再抓住这一难得的最后历史机遇,协助中国共产党解决好台湾问题,对于今后国民党是政党中兴还是退化萎缩都将影响深远。

  杨仁飞从文化角度出发,指出,面对台湾日益复杂的文化环境,我们需要承担起中华文化的承载者、发展者的历史使命,需要对两岸命运共同体、文化共同体作系统深入的再论述,重视文化认同对于国家统一的重大意义:以中华文化的中道精神化解两岸的分歧达致心灵契合;以广泛的文化交流、合作推动两岸经济社会全面融合;以文化的视角为“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提供统一与治理的文化方案。

  两岸的和平统一可谓是“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是其中仍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坚持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和平统一之路“上下求索”、未曾放弃。对于两岸关系的未来,我们应有信心,更要有耐心;我们应坚信未来的光明,不畏惧眼下的困难。

  六、结语

  第二届“两岸一家亲”学术论坛紧紧围绕“1·2”讲话,讨论议题层次丰富,学术成果十分显着。“真理越辩越明”,通过学者们的充分探究和讨论,大家对习近平总书记“1·2讲话”意义和影响的感悟更为深刻、对“一国两制”的思考更为灵活、对台湾政情民意的瞭解更为清晰、对融合发展的认识更为多元、对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景更有信心。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9年11月号,总第263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