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因制售假证被抓被判的案例屡见不鲜,而因购买假证受到处罚的情况却鲜有耳闻。可见,要遏制网上买卖“志愿者证书”“公益证书”等乱象,一方面需要有关部门不断完善监管措施,升级监管手段,坚持“打早打小”,加大处罚力度。包括对购买、使用假证者,应与制假售假者“同罪同罚”,他们拿假证欺骗用人单位,或是达到其他不法目的,也是假证危害的实际实施人,不能搞法不责众,仅仅没收假证就不了了之。
另一方面,公益组织和互联网平台须强化内部管理。公益组织要认真检查证书制作与颁发渠道,详细核实志愿者身份,不给任何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平台要通过筛选方式屏蔽涉嫌此类违法犯罪行为的商家,并对违法交易的商家施以相应的惩戒。用人单位和高校也应加强教育警示,完善相关甄别与审核机制,让弄虚作假的公益证书无所遁形。
其实,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购买使用假“公益证书”实则玷污了公益,轻则是不诚信之举,重则是违法之举,绝不能“因小失大”,造成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