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1月26日电/据科技日报报导,眼下,参观博物馆成为一种生活风尚。
参观热背后,折射出博物馆行业发展、公众认同度提升的良好态势。“中国博物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展览陈列水平不断提高,吸引力和文化内涵不断提升。”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杜水生指出。
此前,国家文物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提升博物馆讲解服务工作水平的指导意见。如何扩大博物馆服务供给,更好满足公众需求?如何优化参观体验,更好发挥博物馆文化传承和科普教育的重要作用?科技日报记者近日对此进行了采访。
讲解是展览与公众之间的纽带
“博物馆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提高公众文化素养、培育科学素质的教育功能,是传播知识和科学思想的地方。”杜水生告诉记者,博物馆一方面负责文物标本的管理、收藏和研究,另一方面就是面向公众开展社会教育。博物馆讲解可以激发参观者对知识和艺术的追求,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北京天文馆公共服务部副主任周谦指出,专业化队伍和合理机制为博物馆高质量讲解服务提供了重要支撑。
以北京天文馆为例,该馆面向公众的讲解方式有四种。一是在固定时间、固定展区,安排科技辅导员提供免费讲解。二是为团体参观者提供预约讲解服务。三是组织志愿者在周末和节假日开展讲解。四是由讲解设备提供语音导览服务。周谦介绍,在科技辅导员的选拔上,会考虑专业背景、知识储备、语言表达能力等。除了对科技辅导员进行培训和岗前考核外,博物馆也组织定期考核,以促进其讲解水平的提升。
“一个展览制作完成后,公共服务部门会根据策展团队提供的资料,梳理关键词。科技辅导员结合自己的风格,对内容进行多元化的补充和完善。”北京天文馆助理研究员杨冰介绍,北京天文馆会针对讲解的内容、技巧、表达等方面进行考核。经验丰富的科技辅导员,也会去试听新展览的讲解,并提出改进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