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中国援助给阿富汗民众带来希望
http://www.CRNTT.com   2022-08-21 16:10:28


  中评社北京8月21日电/据参考消息网报道,阿富汗塔利班执政已满一年。一年来,阿富汗民众的日子幷不好过。联合国机构曾发出警告,“群山之国”正面临“雪崩般的饥饿和贫困”。美国不仅以一场20年战争造成阿富汗如今的困境,还在撤军后继续挥动制裁大棒,把阿富汗民众推向更深的人道主义危机。当阿富汗人民面临严峻的粮食和其他生活物资短缺时,来自中国的援助如汩汩暖流越过帕米尔高原来到阿富汗,给当地人民带来希望。

  中国雪中送炭

  去年8月后,中国政府宣布向阿富汗提供价值2.5亿元人民币的粮食、越冬物资等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目前,中方承诺援助的所有物资已全部交予阿方。

  阿夫沙尔山是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市内最大的贫民窟之一,超过5000户家庭住在这座面积不大的山丘上。赛义德·哈桑一家就是其中之一。这个七口之家挤在一间约50平方米的半地下小屋里。去年以来,哈桑家共收到两次包括大米、食用油和面粉等物资在内的中国援助。“当我几个月前第一次扛着中国援助的大米回家时,孩子们都高兴极了。”哈桑说。

  居住在阿富汗西部赫拉特省贫民窟的阿卜杜勒·萨拉姆一家在一个月前也收到了大米和面粉。在一位曾给外国人打工的邻居解释下,萨拉姆明白了印在大米口袋上“CHINA AID”两个英文单词的含义。

  “这是中国邻居给我们的援助,我们感谢中国对阿富汗人的帮助。”萨拉姆说,“我过去没有钱买大米和面粉,这些中国援助的粮食对我一家的生活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记者在阿富汗各地采访中发现,中国援助给多年来饱受战乱、贫困之苦的阿富汗民众带来了特别的温暖和希望。“中国一直在帮助阿富汗人民,我们感谢中国!”阿富汗临时政府国家灾难管理和人道主义事务部发言人毛拉维·穆罕默德·纳西姆·哈卡尼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nextpage>

  今年6月22日,阿富汗东南部发生强烈地震,造成1000多人遇难,数万座房屋被毁。灾情发生后,中国政府第一时间决定向阿富汗提供5000万元人民币的紧急人道主义援助。6月27日,中国政府援助阿富汗的首批抗震救灾物资运抵喀布尔国际机场。中国红十字会也于6月30日通过包机向阿运送帐篷、折叠床和家庭包等抗震救灾物资,幷向阿红新月会提供援助资金,帮助灾民渡过难关。

  阿富汗东部帕克提卡省灾民哈利勒·埃萨斯领到了一顶帐篷和一个生活用品包。他说:“地震发生后我们只能住在户外,忍受日晒雨淋,很感谢中国对我们的及时帮助。”

  重启“松子航线”

  松子是人们茶余饭后用来消遣的零食,但对饱受战火摧残的阿富汗而言,小小的松子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更是阿东北部山区很多农户的唯一收入来源。阿境内多山地,兴都库什山及其衍生山脉主要分布在该国东北部,平均海拔超过1000米,阳光充足、雪水充沛,适合松树生长。得益于此,当地的松子果仁饱满,品质出众,深受市场青睐。

  在中阿双方共同推动下,2018年中国开设从阿富汗直飞的“松子航线”,上千吨松子搭乘包机进入中国市场,为阿农户创收数千万美元,也给当地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

  去年8月阿富汗政局发生变化,松子贸易一度中断。由于每年秋天正是松子的收获季,贸易中断曾一度令阿松子产业陷入困境。“去年秋天是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成吨的松子堆在加工厂里,所有人都很着急。”阿富汗一家松子加工厂的经理哈利勒·拉希德说。

  幸运的是,中阿“松子空中走廊”于去年10月再次开通。11月1日,45吨松子搭乘包机顺利抵达上海。进驻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后,这些松子一亮相即被抢购一空。“通过松子出口,我们的经济状况有所改善。我的工资不仅能养活自己,还能补贴家用。”松子加工厂工人扎赫拉说。<nextpage>

  培育造血能力

  除了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打通“松子航线”以解阿富汗经济发展的燃眉之急外,中国在阿富汗基础设施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等领域一直没有缺席。面对当前经济复苏乏力的阿富汗,帮助阿富汗发展自身的“造血能力”显得格外重要。

  在巴米扬,一条由中国企业修建的公路大幅缩短了当地人的通勤时间。在坎大哈,一座20世纪70年代由中国援建的医院仍是阿富汗南部规模最大、医疗设施最完善的医院,当地民众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医院”。

  在事关人才培养的教育领域,中国更是解囊相助。7月31日,中国政府援建阿富汗喀布尔大学综合教学楼和礼堂正式投入使用。该项目为喀布尔大学提供了30间多功能教室、一个学术报告厅、可容纳1490人的礼堂和两个会议室,所有教室都配备了投影、音响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这座建筑在阿富汗是独一无二的,新建的教室可以满足我们所有的教学要求。”喀布尔大学校长乌萨马·阿齐兹在启用仪式上说。

  除官方援助外,中国民间人士也自发参与到阿富汗重建的进程中。去年以来,一群来自北京大学、兰州大学以及香港敦煌之友基金会等院校、团体的年轻学者自筹资金为巴米扬大佛遗址附近的石窟正式编号。他们还与当地文物保护工作者合作,定期举办文物保护知识培训,唤起当地居民保护文物的意识。

  巴米扬石窟群所在的阿富汗巴米扬山谷,8月骄阳似火。自从今年5月两座文物保护工作站建成投入使用,巴米扬文物保护工作者们就不用像过去那样一直暴露在烈日下,工作条件好了许多。<nextpage>

  “工作站是在中国朋友资助下建成的。”巴米扬大佛遗址管理处工作人员阿卜杜勒·巴希尔·赫马特说,工作站让文物保护工作人员避免了顶烈日、冒风雪工作的艰辛,警卫人员也具备了在夜间值守的条件,可以日夜守护这处世界文化遗产。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