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台湾旅行法》之后的中美关系和两岸时局
http://www.CRNTT.com   2018-06-30 00:13:56


 
  (四) 适时启动“非和平方式”手段,促成最终和平统一目标实现。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最好方式是和平统一,这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关键问题是要理性分析和平统一的目标如何才能实现。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场景并不会必然地存在于两岸关系之中,和风细雨式的“和统”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融合,实际上是力量和道义之下的融合。两岸关系只会在力量和道义的渐进认同下,缓慢地融合。

  笔者认为和平统一目标的实现有三种选择:一是自愿和谈。两岸都有统一意愿,平和理性地坐在谈判桌前,共同协商和平统一的制度安排;二是被迫和谈。台湾一方迫于大陆的强大实力,美日难以依靠,无法坚持台独目标,被迫和谈;三是自救和谈。大陆动手,适时启动了非和平方式,台湾处于现实危急状态下的自救和谈。三种选择,第一种选择基本不可能实现;第二种选择时间太久,成本太高,变数太大;第三种选择才是现实的。

   非和平方式的本质。非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是以武力为后盾的解决方式:一种是战争方式直接解决;一种是以武装力量为支撑的其他方式的组合运用。以非和平方式作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手段,是一种道义。道义所在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又可以与真正意义上的战争保持必要的距离,是维护台湾民众长远根本利益的“次好”选择;为了“改变”,做好使用非和平方式的万全准备,把箭搭在弓上,引而不发,使“改变”成为可能。 

   台湾问题以非和平方式解决(不必然是战争)的概率大大超过以台湾方面主动回应和平协商方式解决的概率。一是当台湾能够“混下去”的时候,绝不会与大陆协商,台湾两党长期的作为,都已经断了自己的后路,谁与大陆协商,谁就是“卖台”,谁被反对党和民众指认为“卖台”,谁就要失去选票,丢掉政权;二是只有在民生和经济崩溃的情况下,民众有痛感,媒体有痛感,台湾两大政党无计可施,四面楚歌的情势下,两岸的协商才存在可能性。

   以战争手段解决问题,也是大陆的法律政策框架中可以选择的方式 。指导思想上要以台湾问题有可能出现最坏情况为基础,如若在指导思想上轻信不会出现最坏的状况,反对遏制“台独”的斗争就将出现偏差。非和平方式的最高等级是武力解决,大陆绝不会轻率动武,而是做好非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各种万全准备。以万全之策,促使台湾政治生态的变化。 “以武保和、以武促统、以武惩恶,以武防范最坏的状况发生,以武准备收拾最坏局面的出现”。必须准备最坏的一手,才能出现最好的结果,这就是底线思维。做好使用非和平方式的万全准备,和平统一或有可能。

  五、对台、对美斗争的策略举措、工具箱与武器库

  (一)纠缠之中的中美关系和两岸关系。

  《台湾旅行法》出台,更加清晰地显示美国对华遏制战略:以抹黑中国制度和培植、资助反对势力异见人士,在港澳西藏等问题上给中国制造麻烦,制造政治对立;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博弈;正在升级的经贸制裁;军事挑衅(南海、东海、台海),在诸多可以遏制中国的战略举措中,在台湾问题上侵害国家主权,干扰中国和平统一大业,是美国对华战略中的最具分量的板块,也是中国对美外交斗争的重点领域和容易出现失控的危险领域。显然,我们并不乐见的事情已经发生了,美国侵犯中国的核心利益的举动不断升级,赤裸裸且肆无忌惮。

  中美关系从博弈到对抗下的两岸关系格局,特朗普已经彻底撕开了中美关系所有友善礼仪的面纱。美国按照自身的战略利益逻辑,台湾是扼制中国的分量最重的一张牌,损耗中国资源,拖慢中国发展速度,避免中国的崛起和超越削弱美国的实力,担心失去主导世界的霸主地位。在两岸关系上,美国和台湾打配合,民进党追求实独,美国在“一中”幌子下坐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台湾内部的主要政党和民意已经形成稳定结构,内部主动改变已无可能。在此背景下,中美关系和两岸关系,斗争已经上升为主旋律,大陆反制若无力道,将被老美和台独看轻。

  (二)打压惩治台独,管控美国。

  中美关系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避免中美关系出现失控,特别是发生战争冲突,不再取决于中国的妥协和忍耐,而取决于中国的实力与决心。仔细分析中国大陆、台湾和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价值目标:首先是中国大陆在实现国家完全统一的问题上没有退路。其次,民进党和蔡英文当局在维持台湾实际独立问题上并无退路。维持现状,就是维持台湾有领土、有人民、有国际空间的实际独立。在台湾当局看来,法理台独并不紧迫,抱紧美国大腿,将分离意识变为台湾共识,体现民意和民主的“台湾价值”,避免武统出现。民进党和蔡英文政府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上述目标。再次,美国遏制中国、阻碍中国崛起更无退路。实力是较量斗争与管控的基础,与美国在斗争和实力较量中维持平衡,尽力防止破裂和冲突失控,这是中国对美的基本战略基点。对台独的打压和管控,重点是打压的力度,一定要够重够疼,同时又让老美出手不便,助力无能。在彻底解决台湾问题后,就抽掉了那颗可能引爆中美全面冲突甚至战争的引信,实现中美关系的基本正常化。

  (三)厚植实力,积极作为。与美国不讲道义,讲实力,以实力对实力。

  在实力达成情况下,坚决回应和重挫台独势力,打美国政客的脸。以反对遏制“台独”的“主动”与“主导”,更加积极主导两岸关系,改变消极应对局面。特别是在对台策略方面,加强政策的主导性,在策略和举措层面发力,管控台湾当局和极独势力。要强调“反对与遏制”行动的主动性和主导性,要谋划和实施对“台独”分裂活动具有主动、主导、若干“波次”、强度不同、连续不断的积极作为;也就是要有“反对与遏制”的方法、策略、手段、工具的“主动、主导、灵活”的使用和实施。

  新近出台的三十一项惠台政策是面对民众民生,其作用将加快两岸经济社会融合,虽为柔软,却让执政当局惊恐。当然,硬的一面还未呈现,硬的一手一旦祭出,就得让台当局和台独势力有痛感。

   (四)以利益博弈利益。

  中国是礼仪之邦,对待赤裸裸霸权主义的美国,讲道义礼仪甚是多余。《台湾旅行法》出台后,在国家和平统一大业实现之前,中美关系形成了新的历史格局——在实力支撑、利益计算之下的国家关系。对美国关切的国际问题,不轻言合作,要以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作为和表现重新考量和计算,讲求对价,不与便利,守好国家利益边界,对美外交资源不要过多投入,经贸关系上精打细算,不要过度与让,搞“溢出效益”。在两岸关系上的博弈,对付美国打台湾牌,对付台湾当局和极独势力,同样也精准算计利益和效益,一切有利于促进和平统一的政策举措,成本效益匹配,坚决果断出手。对可实现的利益不足,成本过高时继续隐忍,积攒实力,注意斗争策略,不打无把握之战。

  (五)“负面清单”与“危机管理”。

  对台湾当局和公权力政治人物开列不得作为的“负面清单”。台湾政党及政治人物、民意机构、政府官员,不得从事下列行为:

  1.违背“两岸同属一中”的政治原则,鼓吹如下观念或推动相关政策、措施:如一中一台、一边一国、台湾法理独立、台湾事实独立;2.进行“全民”公投,变更领土范围、将固有领土出租出借给外国或外国政治势力;3.与外国势力勾结,缔结危害大陆战略安全和两岸和平的战略联盟,采购对大陆战略利益有重大伤害的军事装备(如萨德反导系统);4.废除“台独”史观的教育课纲,割裂两岸历史文化,美化日本殖民统治、抹杀日本殖民罪行。

  台湾的政党及其领袖、公职人员,有以上行为之一者,即可视情节轻重与后果,认定构成分裂国家犯罪,在采取非和平统一方式或其他措施统一国家时,应当对这些实施“台独”犯罪的政党、公职人员根据相关法律予以刑事追诉。非政党政治人物,非公权力机关人物,从事学术研究的,不在追诉之列。

  大陆要设计“危机管理”的指标体系,当台湾政治人物、公权力机关严重违反“负面清单”所列禁止性规定,或台美关系出现重大事变时,宣布和平统一进入“危机状态”,根据台湾政党、政治人物、民意变化的情势,根据危机状态的风险,定期公布“危机指数”,如果危机指数“爆棚”,大陆将果断启动“非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六)破解“台独”势力“对抗图利”的政治操作,制定体系化的对台政策自助餐。

  显然,当前对台策略的总基调是全面加大对台湾公权力机构和主张“台独”分裂政治人物的管控和惩戒。大陆要对“台独”政党、人物推行“台独”分裂行为作出明确、清晰的惩戒性回应,使“台独”危害显性化。使民众认清“台独”没有前途、没有出路,不予投票,进而切断“台独”政治人物从政之路,不给“台独”政党、“台独”人士推行“台独”分裂活动提供任何可能获利的空间,搞“台独”必受挫,搞分裂必受损。

  大陆要有足够的惩戒手段,瓦解“对抗图利”的政治操作。及时有力祭出各种惩戒手段,让“台独”、政党政治人物对抗无利,对抗一分,减利一分,全面对抗,全面减利。

  在坚持对台大政方针的前提下,大陆可以出台体系化的可供台湾社会选择的对台政策“自助餐”。所谓自助餐,是指根据台湾社会对两岸关系所呈现的不同形态,坚持斗争策略和斗争举措的多样性:明示大陆主导两岸关系走向的坚定意志和力量,告知台湾社会不同的政策举措的“自助餐”所端出完全不同的亲善或惩戒的“菜品”。如台湾的执政党和公权力机关、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认同“九二共识”,认同“两岸同属一中”的核心意涵,大陆的对台政策和措施是以合作交流为基调之下的政策举措;反之,不认同“九二共识”,不认同“两岸同属一中”的核心意涵,坚持分离分裂对抗,大陆则要祭出以斗争惩戒为基调的政策举措。

  (七)融合和紧缩——不同时空的策略差异。

  两岸的经贸关系,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审视。大陆与台湾同文同种,同根同源,血肉相连。大陆对台经济政策有两个基本点,一是互利关系,发展经济对两岸人民都有利;二是争取台湾人民的民心,有利统一大业。祖国大陆对台湾人民而言,从来不存在制裁问题,但是台湾民进党当局反对两岸经济社会融合,推行“新南向政策”,大陆当然可以顺水推舟,放缓与台湾的经贸合作。对台商,只要不主张分离分裂,应当继续深化各项“惠台”的法律政策,鼓励台湾核心产业到大陆发展,持续增进拥护和平统一的台湾同胞福祉和亲情,对台湾岛内民进党执政的地方县市,实行经贸关系的阶段性全面紧缩。这是对台湾大部分被“台独”政策裹胁的民众政策性的启蒙,让民众自行进行不同政策后果的选择和比较。两岸关系是对立还是融合、是团结还是对抗、是统一还是分裂、是和平还是战争?所有民众都有直觉的利益判断,这也是应对民进党当局在政治上搞“台独”,而在经济上对大陆的优惠照单全收的一种策略性回应。紧缩是临时之举,未来台湾问题解决了,经济上区域合作会更加紧密。

  六、结语

  今天我们比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台湾旅行法》的出台,使两岸关系和中美关系空前复杂而严峻。在此重要节点之上,台湾问题的现实紧迫性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引发海峡两岸中国人和全球中华儿女的关注,对大陆而言,任何脱离两岸和平统一的现实的理论、学说、政策、措施都会对和平统一的伟大事业产生不利影响,加深对影响两岸和平统一各种情势进行分析和评估,提高对台湾时局的判断的科学性,是制定正确的对策、策略,研拟反对、遏制“台独”的策略、举措所不可或缺的研究领域,本文的一些观点论述,旨在寻求“克难前行,持续推动和平统一进程”的方法和路径。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8年5月号,总第245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