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正如整个国家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一样,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成飞的发展也非一帆风顺。
上世纪80年代,在经济工作的调整中,国家计划任务陡降,对长期靠计划吃饭、以军品生产为主的成飞,是极为严峻的挑战。
“上一年还生产了100多架飞机,第二年就只有几架飞机了,1.8万余名职工的饭碗端不稳了。”老厂长侯建武回忆起当时的感受,用了4个字来形容:无所适从。
当时,看到别的军工企业早早闯进市场,生产洗衣机、电视机等民品,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成飞领导层也喊出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口号,决定“向市场要市场”。
然而,对成飞来说,这条路并不好走。口号喊出的9个月里,全厂上下揽回了2000多个合同,生产洗衣机、旱冰鞋、烟灰盒、鸡笼子……“什么都有” ,但只有不到1000万元的合同金额。
侯建武心里清楚,这不到1000万元的合同,根本养不活全厂职工。
更令他忧心的是:这么大的企业,没有点“压秤的东西”,怎么活得下去?
“大企业应该干大事”
幸运的是,在告别计划经济的阵痛中,成飞从打开的国门中捕捉到了重新崛起的机会。
当时,成飞管理层得知,美国麦道公司向中国出售民用飞机,其补偿贸易中最复杂的大部件——机头,还没有企业承接转包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