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台湾新青年的新视野与新前程
http://www.CRNTT.com   2018-07-28 00:17:30


从部分台湾青年的思想和行动看,一个觉醒了的“新青年”群体正在出现。
  中评社╱题:台湾新青年的新视野与新前程 作者:王海良(上海),上海东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毕晓妍(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馆员

  从“太阳花学运”到“新五四运动”,台湾青年经历了颇多波折和思想洗礼,也做了一些或深或浅的反思,以至于各方面的民调都反映出,他们的认知和想法有了一定改变。更重要的是,从部分台湾青年的思想和行动看,一个觉醒了的“新青年”群体正在出现。在笔者看来,他们具有不同于其他青年群体的新视野和新前程,因为他们正在把握方向、未来和希望。

  一、台湾新青年登上历史舞台

  (一)台湾新青年概念

  台湾新青年指的是什么?众所周知,中国现代史上曾出现过一个新青年群体,不久即成为中国反帝爱国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坚力量和引路人。尽管目前还不能拿当下的台湾新青年与当时的新青年相比,但从觉醒、探索、奋进这些特征来看,还是有相近之处的。笔者用这个概念,指的是面对新时代的大陆及两岸关系,有新感受、新认知、新理念的台湾青年群体。因为这标志着他们把握着方向、未来和希望。大陆最新态势是新时代、新征程、新作为;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很多东西都是新的,能及时对这些新发展变化做出反应、回应的人也一定是新的。新就新在思想解放和觉醒,不再拘泥于以往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框架,展现出新取向、新探索和新方式。那么,台湾新青年是哪些人呢?笔者认为,总的说来,他们虽略有年龄局限(可以是18-29岁,但也可以放宽到39岁),但却没有阶层、专业、统独等界限,唯一的前提条件或判定标准在于是否与新时代的大陆有直接互动关系。

  新青年概念对两岸关系很重要,我们不是要对台湾青年进行分类,而是要让台湾青年有方向、有榜样、有选择。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普通台湾青年绝不是少数,海峡两岸留下了他们往来穿梭的身影,祖国东西南北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大陆发展成就中含有他们的业绩和贡献。还有一种不平凡的台湾青年,如“新党三杰”王炳忠、侯汉廷、林明正等坚定的统一斗士。致力于统一的青年虽不是成千上万,但也绝非屈指可数,仅原台湾青年联合党、现中华青年联合党的发起者就有40人,他们把实现祖国统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写进了该党决议①。然而,也不能无视这样一个客观事实,即大多数台湾青年深怀一种主体意识,它“表现为对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同以及维护台湾本土利益的强烈愿望 ”②,而这种主体意识在台湾青年身上“表现出主动性的同时又凸显保守封闭的特征 ”③。这几乎是没有争议的,但却不是牢不可破、一成不变的,事实上现在已经露出了认知变化和思想变动的冰山一角,这就是以台大“拔管事件”所引发的“新五四运动”为标志的重要风向变化。

  (二)“新五四运动”辩证观

  从思想上看,“新五四运动”并不深刻,影响尚不能称为深远,但它仍含有启蒙意味并给人一定联想却是显而易见的。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产生了新青年和新文化运动,而“五四运动”的精神实质是反帝爱国和反封建争民主。这是由历史背景和时代需要决定的,因此才产生了伟大思想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车轮。在今天的台湾,“新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是什么?运动中的青年人想的是什么、要的是什么?无疑,“新五四运动”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很单一和浅薄,沾上“五四运动”的边乃是因为“拔管事件”在时间上接近“五四”,在性质上与教育、青年、自由、民主有直接关联。令人疑惑不解的是,面对一个专横跋扈的教育当局,台大师生的抗议行动是那么温和,完美诠释着什么是温良恭俭让,而选择周六在校园里抗议,采取略比静坐响亮一些的集会方式,根本没有抗争的效果,充其量表明态度罢了。师生们抗议的对象是教育当局,一不去“衙门”前静坐,二不发动罢课,三不游行示威,只能是象征性的。引人思忖的是,何以“太阳花学运”就毫无温良恭俭让?是不是与枪口对外的理直气壮有关?“卡管”和“拔管”暴行撕破了独裁当局政治伪善的假面具。毁掉的不仅是高校自主,还有民主思想的堡垒。逼走的不是一个管中闵,而是成百个学术精英。“五四运动”从反帝爱国、反封建争民主运动延伸并转变为新文化运动和思想启蒙,其思想推动作用远大于朴素的爱国主义和民主运动,才孕育了新青年、少年共产党、共青团等等。而今台大的精英们可能要寻求的不仅是学术出路,还有思想道路。真正的“新五四运动”应该会培育出许许多多有新思想的台湾新青年。

  笔者认为,客观地看,“新五四运动”这个标签包含了一个中国的理念,因为它是发生在中国台湾地区的政治抗争事件,采用的同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政治运动的名称。这是值得肯定的,也是有待深入挖掘的。然而,笔者不能不指出,“新五四运动”只谈民主,不提民族,把焦点落在大学自治上,在策略上是明智的,但从思想内涵上看,采用“五四运动”美名的合理性是可以质疑的,因为前者只在争民主上与后者联结,但台大面对的问题的关键和要害是校长的统独立场,这也是台湾社会的最大矛盾,教育专制与大学自治或教育民主的冲突只是这一矛盾和台大抗争的表现形式。众所周知,当局从“卡管”到“拔管”,立场之所以那么坚持、坚决、强硬,根本原因就是管中闵的蓝色政治背景,就是当局“台独”和“反中”意识形态作怪、发酵和膨胀。“新五四运动”只讲拔管事件的结果,不挖“拔管”事件的根子,不是一叶障目的问题,而是自身意识有问题,只愿就事论事,不敢直面大是大非的表现。

  这里的一个关键要素是知识分子、知识青年独立的人格,而它是独立思考的基础。台湾学者石之瑜指出,“独立人格是群体的命脉。没有文化信仰,就没有独立人格。独立人格更来自于文化传承,慎终追远,进而义尽仁至 。”④这真是一语中的、一针见血。台湾知识分子和知识青年的独立人格不是没有树立,就是被本土主义意识形态改造而变异了的文化和教育销蚀殆尽了。有论者认为,由于青年人的认知变化、争取独立人格、寻求自我与社会关系等因素,促成了青年更强的政治意识和批判能力,使得青年敢去批判长辈、社会和政治。⑤这一论断放在一般青年身上是对的,但放在台湾青年身上就不完全对甚至错了,人们从历次学运中看到的,都是中、老年教导、引导和指导下的青年运动,情况与西方青年运动差异很大,台湾全体青年不但没有整体上的独立人格,其分裂的群体也没有自己的独立人格,而是在思想和精神上被身后的大手牵着连线的前台木偶,而西方青年运动一般只有作为源头的思想导师或精神领袖,身后没有直接操纵者。

  (三)寄望于台湾新青年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看,觉醒了的台湾青年将成为台湾新青年,同时也就成为中华新青年的一部分。在笔者看来,中华新青年的一个最引人注目、令人惊讶的突出展现,就是中国航太队伍中的年轻成员,他们大多是70后和80后,拥有高智商、高学历和高技能,富有一线实战经验,代表中国科技和民族复兴的未来。人们还注意到,2018年5月中旬,中国国家主席特使、国务院副总理刘鹤率领的贸易代表团与美国经贸官员进行第二轮中美贸易谈判,双方阵容都很强,但中方人员平均年龄是49岁,美方人员平均年龄是63岁,这一年龄结构差给人的资讯是,中方更加富有朝气、更有发展潜力、前景更远大。

  台湾青年成为中华新青年的趋势萌芽已现,并将越来越强劲。但是,也必须清楚地指出,台湾青年如不变成新青年,将来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掉队,其实在一定意义上,其中的很多人已经或正在沦为“废青”,如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出现的“垮掉的一代”一样,成为中国崛起的代价之一,但绝不可能阻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⑥相信台湾青年整体上不会走上那样一条窄路甚至死路,一定会选择一条康庄大道。

  这里不能忘记和忽略海外台湾青年群体。笔者首先想到的是卢丽安,她的故事最有说服力,但因她早已拿到大陆户口,也因而被台湾户政部门取消了台湾户籍,这里就不把她当作典型了。其他还有很多从海外转来大陆发展的台湾青年,其中不少人是科技精英或业界才俊,他们具有认知空间上的优势,不会有自我框限的问题,但在时间向度上,依然没有跳脱历史藩篱。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海外台湾青年学成回台后,常常藉助海外留学背景,积极投入社会运动,担任意见领袖,成为西方传声筒,宣传西方价值观,从而更深地陷入殖民地迷思、对西方的盲目崇拜和对大陆崛起的恐惧。然而,他们转变的可能性也更大,因为他们有国际观,思想比较开放,较容易做比较,较不会受束缚。可以期待的群体还有军中青年、警界青年、年轻公务员等,相信他们的认知变化和思想转变是必然趋势,不是当局可以阻止的。

  二、台湾新青年须具有新视野

  (一)纵贯今昔的历史视野

  要有新视野就要有更大的时空观念。在时间向度上,首先,很重要也很明显的一点是,台湾新青年是跨越时代的一代,即祖国统一前他们是青年,祖国统一后他们是中年,但作为新台湾(统一后的台湾自然不同于统一前的台湾,完全可以称作新台湾)有大陆经验甚至在大陆经历“预统一”的精英,无疑将是堪当大任的社会栋梁。

  其次,不该过于侧重历史过往,而应注重当下,瞩目未来。台湾青年深受台湾20多年来的本土化文化教育的影响,思维和眼光比较陈旧,太拘泥于过往,不重视甚至不在乎对当下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想像。其结果是,部分青年因沉溺于过去而对今天该怎样度过有些茫然;部分青年因不懂历史运动规律和忽视对未来的积极展望而满足于今天的“小确幸”生活状态;部分青年因深陷殖民地迷思而对外国势力抱有牢不可破的崇拜与空中楼阁般的幻想。

  再者,要整体上树立全新的中国历史发展观,包括扭转台湾青年的殖民地迷思。台湾青年还不适应中国大陆通过崛起而逐渐回归中华民族主体的历史常态这样一个巨大现实变化。诚如台湾学者朱云汉所言,在今天全球经济的发展态势下,中国崛起回归历史常态,塑造世界经济资源更公平的配置。⑦台湾青年如不抛弃虚幻的优越感,错失良机,将会输得一乾二净。他们应通过学习、体验和认知过程,建立起基于客观事实的正确的中国历史发展观。他们也应注意西方尤其是美国顽固坚守“遗产政策”,坚持陈旧观念和思维方式,尤其在后冷战时代对外政策上一成不变,对一些国家的社会变革视而不见,而对本国需要改革的问题置若罔闻。⑧实际上,西方尤其是美国的相对衰落不是大问题,真正值得台湾青年关注和思考的是西方尤其是美国表现出的思想守旧、抗拒进步和傲慢心态。他们还应逐渐认清西方民主的伪善、西方践踏本国和别国人权的事实、西方强国侵略殖民的历史,增强对西方的全面认识和批判能力。只有充分瞭解事实真相,进行客观对比,并做独立思考,他们才能真正瞭解和理解真实的中国,才能选择参与大陆的现代化建设,并在其中增加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得到个人的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助力祖国统一、奉献民族复兴。

  (二)跨越中外的国际视野 

  1.不应自我限缩空间

  在空间向度上,台湾青年普遍因岛民心理而自我框限了认知空间,不关心外部事物、不关心国际局势、不积极面对大陆,都是这种框限的表现。更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病态本土主义运动 ”⑨土壤中结出的恶果——“在以台湾为主体思考空间和民粹逻辑盛行的台湾社会中和台湾青年的潜意识中,台湾是一个国家,中国是另一个国家,而且两者不是友好的关系。”⑩其实,客观上台湾青年有很大的空间,但没有思想解放,就看不到空间,就不存在新空间,故有一个思维方式和视野大小的问题。对青年人而言,理想、幻想、梦想都不是荒谬的,没有大胆想像,怎能迈开脚步?没有对未来的憧憬,何来干事业的冲动和行动?然而,不管怎样想像未来的途径,都需要一个比较开阔和清楚的视野,才能看得辽阔、看得遥远,甚至能看到朦胧的地平线。这是推动青年前进的动力,否则他们就会仿徨不决、摇摆不定,甚至萎缩后退。

  大陆巨大经济体的磁吸效应已是不争的事实。高速发展的大陆犹如一个巨大漩涡,会把所有投身于它的人吸住,因为它的引力和魅力太大了。但这只是抽象的议论。让我们看看实际情况:大陆出台的惠台31项措施为什么广受欢迎?因为让台湾同胞从中看到了空间、机会、资源、福祉、前途。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惠台31条是曙光在前,福泽青年。台湾因此掀起了到大陆求学热潮。一则相关的新闻最能反映这一判断:广州中山大学招生,台湾高中生排队等候面试,网友称这是台湾孩子们在用脚投票。该网友是其中一名台湾考生的母亲,她说报考厦门大学和南京大学的台湾考生有数百人,她认为孩子“没有一个可以做梦的环境,而大陆可以,所以社会才会进步、更精彩。”⑪实际上,持有这种见解的家长和学生不是少数,已有近半数的人愿意到大陆发展,而长期发展的基础是到就地接受高等教育,以便学习专业、开阔视野、积累人脉、参与竞争。

  这引起了蔡英文当局的强烈负面反应,出台了很僵硬的限制措施,理由是感到不安全,更深层的担忧是人才流失光、台湾被抽空。这当然是当下两岸冷对抗的形势所致,但也与蔡英文当局遇事不反思自我,只在别人身上找原因相关。对此,笔者认为:第一,大陆出台这些惠台举措是基于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思想和基本方针,回应台湾同胞实际需要和多年来的呼声,只要是对台湾民众有利的,我们就会做并且做好,绝无要害台湾的用意;第二,大陆的这些方针和举措表明的是自信、开放、包容,是担当民族大义的表现,是积极进取、不断进步的体现,也是治理能力增强的展现;第三,大陆的人才政策历来是来去自由,绝不会阻挡台湾人才回台发展,我们对留学人员、海归人才的政策就是有力的证明;第四,台湾当局不对大陆人才开放,才会产生对台湾人才亏空的忧虑,出路显然是台方增加自信,引进大陆人才,形成两岸青年和人才的双向流动、易地发展、就地融合,而不是猜疑并阻挡台湾人才西进。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