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2018年6月5日,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镇,毛坦厂中学的考生乘坐专用大巴前往市里参加高考,家长与居民夹道欢送。这里每年考生出发都会有万人送考,毛坦厂中学也被网友称为“亚洲最大的高考工厂”。(来源:中国青年报) |
中评社香港6月10日电/一年一度的中国大陆高考7日拉开帷幕。教育部数据显示,参加2019年全国高考的人数达1031万。
美国《侨报》6月8日载文《高考还能改变命运吗?》,文章说,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570多万人参加考试,不少人的命运得以改变。许多知名人士都是恢复高考的受益者,比如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等。如果没有高考,那些来自农村的寒门学子可能永远达不到今天的成就。
如今42年过去了,考生数量翻了近一倍,高考也早已成为青少年成长路上的“关键一役”。但有人开始质疑,现在的高考还能像以前那样改变命运吗?
2017年北京文科状元熊轩昂的一席话戳痛人心。父母是外交官的他表示,“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现在的状元都是家里又好又厉害”。对于这番引发争议的言论,支持者表示他道出了实情,无论是家庭氛围还是资源条件,有人一出生就已经处在别人努力奋斗的终点;但反对者认为,事实会“打脸”这位北京状元,因为现在仍有寒门状元不断涌现;如果讨论不局限于状元,更能说明如今贫民子弟的上升通道幷没有关闭。比如位于大别山深处的安徽毛坦厂中学,已连续5年本科上线人数超1万人。数万名远非富裕的学生凭借自身努力通过高考走出大山。
不过,被称为“高考工厂”的毛坦厂中学自出名之日起便饱受争议,同样受到诟病的还有“唯分数论”的现行高考制度。有人称这种制度有悖素质教育,容易造成“高分低能”;还有人举出美国高校招生的例子,称其更加科学,因为除了SAT考试要过关,课外活动表现等也对录取有很大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