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香港的反对派抗争
自2003年起,香港泛民派在“七一”香港回归纪念日发起游行反对基本法第23条立法开始,围绕争普选议题,每年七一的游行人数起伏差距非常大,在2008年北京举办京奥前,游行人数大不如前,只有万余人参加。直到2012年香港回归15周年,却爆发十多万民众上街要求新上任特首梁振英下台的“七·一”大游行。媒体指出这是香港内部地产霸权与社会公平正义、香港民主化要求与中共一党专政、平反六四与中共回避历史问题、殖民怀旧与中国人身份认同等十大矛盾的一次性爆发②。
泛民派认为德育及国民教育科着重民族主义的情感灌输,要求学生对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身分感到自豪;同时由香港教育局资助出版的《中国模式国情专题教学手册》内容偏颇,避开近代中国内地的敏感事件等,发动“729反洗脑大游行”。香港政府在回归后曾试图通过通识教育等强化国家认同,但香港社会长期亲近且接受西方价值观,对爱国主义式教育形成强大阻力;在“729反洗脑大游行”之后,港府迫于压力,更不敢轻启强化爱国教育,最终通识教育改革难以推动,成效不彰。
在通用语教育方面,港英统治时期,英文教育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虽然1980年代母语教育得到鼓励,但英文教育的优越地位早已根深蒂固,在1997年以后亦不见改变,香港社会根深柢固认为,英文教育才是优质教育的象征。1997年港府颁布《中学教学语言指引》推动母语教学,此后又有微调,但是至今香港500多家中学中114家特别申请幷经过审核的优质中学被准予采用英文授课。
近日渐浮上台面的普粤之争,凸显了香港语言教育问题。港府根据《基本法》推行“两文三语”(Bi-literacy and Tri-lingualism)政策,两文指中文和英文,三语为粤语、英语和普通话,多元幷保存对历史和地域文化的尊重,为适应现实和未来发展预留了制度空间,但也造成社会认同整合的阻碍,泛民派称香港话取代粤语,幷且以香港话当母语,反对强推普通话,要求维护香港本土文化,拒绝大陆文化的侵入。
此次香港爆发的反逃犯条例抗争,再次凸出香港青年的认同教育和内地有严重落差。前香港特首董建华在爆发反对派“七一占领立法会”后认为,在他任内开始推行的通识教育失败,是造成年轻人出现问题的重要因素,必须想办法改变,香港青年人应多瞭解国家,把握大好的发展机会。香港中小学教育课程被曝光多有贬损内地、暗示陆港矛盾以及美化占中运动等内容。
大陆环球时报指出,香港回归以后需要解决国家观念,但由香港学校教师组成人数达9万的“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教协)早已被反对派势力把持,成为一个鼓吹反中、反政府的组织。教协2013年出版的《香港政治制度改革——以占领中环为议题》的顾问就是鼓吹“公民抗命”的占中发起人戴耀廷。港府取消中国历史、加入通识教育是灾难,结果培养一代缺乏历史感、文化感的年轻人,当初教育政策的制定者难辞其咎。大陆官媒批评香港高校的学生会滥用言论自由、宣扬港独,而香港高校管理者不仅不批评,甚至放纵,说明这些人存在严重问题,“是多么无能与失职”。
但与香港被殖民经历相似的澳门,在回归后的教育便与香港相距甚远。澳门《非高等教育制度纲要法》将中华文化教育作为教育的总目标之一,提出要培养学生能以中华文化为主流,认识、尊重澳门文化的特色,包括历史、地理、经济等多元文化的共存,幷培养其世界观。澳门回归20年来,国民教育得到加强,87所大中小学升挂国旗实现全覆盖,大陆人民教育出版社(澳门版)历史教材进入澳门学校使用。
五、台独和港独结合?
台湾因曾经被日本殖民统治,至今在台湾仍有持殖民进步论看待日本占领台湾的亲日势力;而香港曾被英国殖民统治,同样在回归后,存在持殖民进步论、怀念英国统治的势力。台湾在国民政府迁台前,皇民派认同的国家是日本,加上台湾经济发展初期,依赖日本甚深,政经社群都出现亲日力量。而香港情况更加特殊,不同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居民拥有公民概念,香港社会是由居民组成的,包括永久性居民和非永久性居民。香港居民中不少是拥有双重国籍甚至是其他国籍的外国人,他们在香港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他们对97香港回归后的前景充满不安,曾大举抛售资产,在当时情况下,北京难以强行要求改籍中国,否则可能出现逃港潮。为顾全现实、稳定香港局势,不得不淡化公民概念、国籍意义,对非中国国籍的香港永久居民采取一视同仁态度,保留其政治权利。造成今日香港即使不持有中国国籍,甚至持有外国国籍,只要是香港永久居民便可享有完全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几乎所有公民权利,还可以担任公务职务。这种香港殖民地时代遗留下的特殊居民制度、根深柢固的崇信洋教育、洋体制,加上外籍法官掌握司法体系,造成港人对中国国家认同观念的养成,形成强大障碍。
根据香港回归后的制度设计,除终审法院首席大法官必须是具有中国国籍的香港永久居民外,其他法官的聘用幷不受限制。媒体统计,香港终审法院14位法官中,外籍法官就有10人,占比高达71%;高等法院37名法官中,有外籍法官8名;区域法院37名法官中,有外籍法官6名;裁判法院82名法官中,有外籍法官2名。③从占中到反逃犯条例抗争,法官重判港警、轻放反对派,被支持北京和港府的民众强烈指责,是港独的帮凶。
即使特首林郑宣布撤回《逃犯条例》,但反逃犯条例抗争仍延续数月。反对派勇武青年继续在各地破坏港铁、公共设施;投掷燃烧弹,以各类凶器无差别袭击港警和一般市民等,而“和理非”派继续在互联网和校园以“O2O”在线上线下扩大文宣煽动和群众动员。一些港独青年到台湾各地校园宣讲香港情势,将恐惧感扩散到学生圈,推动台独、港独青年和组织的串联逐渐公开化。
由于11月香港将进行区议会选举,被视为是明年1月台湾总统大选重要的观察指标,港独和泛民派候选人反一国两制和反中国的要求,和民进党蔡英文的口径完全一致。由于背后泛绿政治势力提供支持,共同策动发起“929台港大游行”,联手制造“芒果乾”亡国感,打造“港台青年命运共同体”,彼此造势,相互呼应。香港区新增登记选民30万人极有可能让香港建制派在区议会选举遭遇极大挑战,若独派和泛民党派获得重大胜利,将冲击立法会的议员选情,香港青年的动向,已经成为港府能否有效治理的重大威胁。而台湾总统选举也将新增近50万青年选民,民进党正全面诉求韩国瑜不受青年青睐,抹红韩国瑜支持一国两制,在蔡政府全面采取两岸对抗政策、深化绿营史观教育的影响下,青年选民的动向,也将左右总统选举的胜负。
六、结语:必须正视台港历史教育存在的认同问题
大陆自1986年起,“一纲多本”一直是教科书编写的主导原则,官方实际上将教科书编写的权力下放,只保留了审定权力,在不超出国家规定的课纲标准前提下,中央政府鼓励有能力的出版机构、教育机构和个人编写不同版本的教科书,提供给不同地区和不同学制的学生们使用。但自2001年起,素质教育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后, 70多家单位自筹资金参与编写和出版,引发教科书质量参差和不同程度的意识形态自由化或去意识形态化的倾向,在中央教育部门乃至最高层级看来,是危险的讯号。
在此原则下,自2016年起,北京酝酿将教科书编写事权收归国家层面,在长达2年多的时间里,北京投入大量人力资源和政治资源下,“充分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版统编教材,从今年9月初新学期开始,中国大陆全国中小学生的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将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所有年级都使用部编版教材,此前的各种版本教材将陆续退出舞台。北京、上海等六省市今年9月的高中新生入学后,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本教科书此前的版本也有不小变化,改由北京最高层级审视的部编本取代。
香港自1997年回归祖国以来,竟也和台湾一样,走向民族乃至国家认同的两极化对立,香港市民从去殖民化后的拥抱民族、响应爱国思想,逐步走上争普选、反陆客,反爱国教育之路;从2014年争普选的占中抗争,演变成2019年的反逃犯条例抗争;从争普选升级成暴力要求反一国两制、香港完全自治到光复香港、走上独立,香港几乎完全复制了在文化和教育上,从反中国护本土、本土与中国二分,到以本土替换中国史观的异化道路。在政治和文化认同上,形成中国是独裁且落后的、大陆人是低等的、中国人野蛮欺压香港人、香港人不是中国人、粤语是母语应取代普通话、香港经济应摆脱对大陆的依赖、香港史应独立于中国史之外的新香港认同正统论。
台湾和香港青年思想逐步跳脱以中国史观和中华民族为认同的传统思想,走上用地域替换中国、对抗中国的二分法,但却无法证明这样的替换法对自身发展有利、能为国际接受、最重要的是能获得包括中国大陆十四亿人及全球华人支持,反而造成台港陷入空转、内耗,经济严重衰退、社会激烈冲突对立的惨重代价。
台湾泛蓝支持者希望高雄市长韩国瑜能打败蔡英文,扭转两岸关系,改正历史课纲,但在蔡政府执政下,早已形成大法官会议、教改组织、民间家长团体和历史学者相互结合的绿营意识形态侦防网,就算蓝营重返执政,要把历史课纲重新修正,势必点燃新的独统大战,让民进党和独派有机会再度鼓动青年上街。
尽管大陆认为,按照基本法港府是制定教育政策的关键主导者,港府虽然曾推动国民教育及德育课,但一遭反对派指责,便无限期搁置,显示港府内部存在轻视国家观念、爱国教育的官员。大陆官媒认为在此次香港反逃犯条例抗争风波结束后,通识课和国情教育方面必须大刀阔斧地改革,教育局需要对通识教材进行审查,也应使用规定的统一教材,幷对敏感字眼进行清晰界定。但在反逃犯条例抗争的破坏下,港府动辄得咎,尤其西方国家运用西方式民主价值,攻击大陆的中国式民主,在各种新媒体和社群交流平台的推波助澜下,台港青年和大陆青年的认同落差依然难以化解,这不但是两岸和平统一必须面对的艰难问题,也是香港一国两制治理必须克服的关键难题。
不论是台湾或香港,要正史清乱,都是一场很艰苦的长征。
注释:
①快讯/2020总统大选首投族118万人,增设1346处投开票所,ETtoday新闻云,2019/09/12,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90912/1534111.htm#ixzz601onokG8
②陈竞新、张倩烨,《回归十五周年检讨 揭开香港十大矛盾》,亚洲周刊第26卷 28期,2012/7/15,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id=1363761816439&docissue=2012-28
③近思录:“碰壁”四大殖民遗留 香港失去最关键22年,多维新闻网,2019/08/28,http://news.dwnews.com/china/news/2019-08-26/60146853.html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9年11月号,总第26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