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5月15日电/据环球网报道,为纪念东盟与美国建立对话关系45周年,5月12日至13日,东盟与美国领导人在华盛顿召开特别峰会。这一被推迟的“特别峰会”试图展示华盛顿对东盟的“持久承诺”,并有可能加快“印太经济框架”在东盟国家落地。但由于美方夹带着地缘政治企图,势必与地区合作的底色相违背,其未来发展前景难被看好。
“印太经济框架”构想是美国总统拜登在去年10月27日出席第16届东亚峰会时提出的。该框架涵盖公平而富有弹性的贸易、供应链韧性、基础设施和脱碳、税收和反腐四大领域。虽然采取“点菜式”加入模式,但其背后“旨在建立排挤中国的供应链体系、以价值观为基础建立对冲中国的贸易投资规则”的意图十分明显,实则为其“印太战略”补齐经济合作的短板,夯实其在亚太地区遏制中国的经济内涵。
迄今为止,美国正在与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对接“印太经济框架”。在数字技术、先进制造业和供应链等领域,美国先后与菲律宾、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签署相关双边协议。今年3月,美国正式与新加坡建立增长与创新伙伴关系,在人工智能、先进制造与网络安全等领域加强合作。按照计划,今年9月、10月,美国将派遣医疗、先进制造业商业代表团访问上述东盟国家,进一步对接“印太经济框架”。
对于美国大力推进的“印太经济框架”,东盟国家表现出两难的境地。
一方面,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其先进的数字技术和制造业技术以及强劲而广阔的消费市场,是东盟国家难以抗拒的。东盟国家希望借助这一经济框架,提升自身的数字技术和先进制造业水平,扩大对美国出口,实施“弯道超车”,实现自身的工业现代化目标。
另一方面,“印太经济框架”在地缘政治上以排挤中国为目标,旨在建立一套独立于中国的供应链体系和先进制造业体系,对于东盟国家来说,成本太高,难以有效推进。毕竟,东盟国家经济体量和制造业水平有限,难以完全承接从中国剥离的供应链和先进制造业体系。并且这一做法完全背离市场发展规律,难以获得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