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屠海鸣:国安条例生效后,香港如何惠民生?
http://www.CRNTT.com   2024-04-02 11:16:32


  中评社北京4月2日电/据大公报报导,香港维护国家安全条例生效后,把基本法23条的要求落到了实处。国安条例和国安法一同成为护佑国家安全和香港稳定的“保护神”。在进入“后23条”时期,香港如何拚经济、强治理、惠民生、铸优势?笔者围绕这四个主题陆续撰文,阐述一己之见,本篇聚焦“惠民生”,以期抛砖引玉。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在参加政协港澳联组会议讨论时,充分肯定2023年港澳发展成就。特别是两次提到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有历史担当”,称香港特区在维护国家安全、拚经济,包括纾民困、解民忧的举措务实有效。

  遵照丁薛祥副总理的要求,香港如何进一步做好“纾民困、解民忧”的工作?笔者认为,特区政府应认清大势、拓展思路,汇聚“民生正能量”;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应积极支持特区政府的惠民举措,形成促进改善民生的巨大合力。

  轻装上阵,创新实干求突破

  今天,当我们反思2019年的那场修例风波就会发现,“港独”势力成功地利用了“修例”事件,把市民长期积累的民生方面的怨气,引向了反中乱港的方向,把民生问题与民主问题搅在一起,混淆视听,制造混乱。

  平心而论,香港的贫富差距是市场自由竞争形成的;民生问题成堆,也是多年来积累下来的。香港回归后,中央不向香港索取一分一毫,还出台了许多惠港政策,力挺香港发展。香港的民生问题没有解决好,属于特区治理范围内的问题,绝非“中央干预香港自治权”所致。但“港独”势力造谣生事、误导公众,掀起轩然大波。

  从2020年2月中央调整港澳领导体制,到今年3月23日香港国安条例生效,经过四年多的拨乱反正,“爱国者治港”落到了实处,“行政主导”原则得到落实,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体系建立了起来。没有了政治干扰,香港真正实现了“轻装上阵”,迎来了改善民生的最佳时期。

  应该看到,改善民生没有了政治干扰,但并不意味着一帆风顺,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不同地区之间的利益之争仍然存在。比如,特区政府去年准备把某个地块用来建设公屋,有人欢呼雀跃,有人强烈反对,要拿出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方案,仍须做深入细致的工作。

  怎样凝聚共识、形成强大合力呢?应以创新思维来谋划。例如,探索建立社会事务协商机制。“凡事好商量”“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这是内地办民生实事的经验。香港不妨借鉴内地经验,在民生事务上,有关各方先沟通协商,大家各抒己见,坦陈利弊,各方都充分表达诉求,在此基础上寻找“最大公约数”。

  一个解决方案不求百分之百的人满意,但只要绝大多数满意就具有可行性。总之,要建立一个机制,推动“凝聚共识─共识变现─项目落地”形成一个链条。这需要特区政府及管治团队好好下一番工夫。

  拓宽思路,放眼湾区解难题

  进入“后23条”时期,没有了政治干扰,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节奏应当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首先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由此,香港应放眼湾区来破解民生难题。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定位,大湾区是粤港澳三地共同的家园,香港应善于整合大湾区的优势资源,把改善民生的空间拉大,以求最佳效果。

  比如,香港的老龄化日益严重,安老养老是民生大事。广东地域宽阔,自然生态好,物价温和,房价较低,养老成本比香港低很多,现在的主要“堵点”在于两地医疗体系之间。行政长官李家超在去年10月份公布的任内第二份施政报告中,已经就此作出安排,现在应持续做好在粤港两地的“软联通”和“硬联通”,让更多香港老人乐意选择到广东常住。

  又比如,青年创业就业置业也是民生难题。香港的产业单一,但大湾区产业多元,可为青年提供更多选择。特别是在深圳前海,拥有“先行先试”的优势,深港两地在推进科创发展的同时,应联手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令香港青年在前海生活,能够感受到与香港一样的文化氛围,这样就会吸引更多港青在前海工作生活。

  总之,我们不要总是被“『两制』之别”限制了想像力,应多从“『一国』之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谋划未来,只要对国家和香港都有利的事情,就应大胆地去做、去试、去闯,发展经济要有这样的思维,改善民生同样要有这样的认知。

  共同努力,汇聚“民生正能量”

  进入“后23条”时期,香港“治”的基础日益牢固,任何势力要想在香港兴风作浪,并不那么容易。特区政府为民办实事,相信不会再有人故意搅局、挑拨是非,这是难得的好环境。基于此,特区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把各个方面的力量动员起来,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民生正能量”。

  区议会是一支重要力量。过往,在“泛政治化”背景下,沦为“乱港平台”的区议会成了“民生负能量”,很多时候不是改善民生的“帮手”,而成了政治争斗的“打手”。现在的情形不同了,区议会与地区“三会”、地区关爱队共同承担基层治理的责任。在民政及青年事务局的指导下服务市民,区议会应发挥好谘询和服务职能,在改善民生上发挥更大作用。

  工商界是一支重要力量。过往,在香港社会动荡、治理效能不高的背景下,有的工商界人士有心承担社会责任,却担心落实不好,更担心某些别有用心之人捣乱,最终“好心办不了好事”。现在,香港政通人和,“有为政府”建设成效显着,行政效能显着提升,工商界出资出力更有底气。

  行政和立法良好互动,为惠民生提供了正能量。过往,“揽炒派”议员经常把政府提交的议案当成筹码,就连许多救急救难的民生议案,也在立法会长期搁置。现在,立法会既监督政府依法施政,又积极配合政府依法治港。这次立法会全票通过维护国安条例就是最好的例证。今后,在改善民生方面遇到难题,也可尝试透过立法的方式进行推动。

  李家超行政长官带领本届特区政府已经在破解不少民生难题上,起了步、开了头。今天,我们更应汇聚“民生正能量”,调动全香港各界别、各阶层的积极性,凝聚大家的力量,只要思路对头、方法得当,定有收获。

  今年2月,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来港调研时深入社区,他与地区人士和街坊代表真情交流,并饶有兴趣参观了“社区客厅”,询问劏房住户是否满意。他认为此举有效解决了劏房住户所需,可以推广。今年“两会”期间,丁薛祥副总理在与港澳委员交流时,也专门称赞了“社区客厅”的创意和举措。中央领导的赞扬,给了特区政府官员和社区人士巨大鼓舞。这也说明,只要我们把民生好事办实,就会得到中央的肯定和市民的认可。

  “惠民生添幸福”,是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时候了!齐心协力,必能攻坚克难,见到实效!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