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4月26日电/据大公报报道,“以前安老院得个‘等’字,等食等瞓和等走,但老人家为社会、为家庭贡献了大半生,到了晚年应该得到好少少的照顾、希望他们走得开心和舒服一点。”/周咏恩(文) 何嘉骏(图) 部分图片由被访者提供
邹铮自小住在母亲经营的安老院内,见过太多公公婆婆孤寂无奈的脸容与生老病死。“妈妈是在大陆读医科的,但来港后专业不被承认,要到工厂当女工,晚上在安老院做杂工,她看见安老院需求很大,两年后便自立门户开办了一间安老院;而我便住在安老院里,看尽生死。”
邹铮坦言,当时她并不喜欢和公公婆婆相处,“害怕和他们刚熟悉了,又要别离,感觉不好受。”但自从接手妈妈生意后,她转换心情把老人家拥于怀中。“每个人都会老,如果我入住安老院,希望生活是怎样的?想不想有人关心?只要设身处地想一下,便能与他们愉快相处了。”
邹铮是家中独女,早年嫁到外国生活,2011年因母亲年老退休,才回港接手妈妈苦心经营了一生的安老院。“接手初期,对香港安老服务很不满意,无论生活环境或照顾老人方面,我都想进行大革新,注入西方管理模式,改善环境,并加强照顾长者心灵上的需要。”结果在短时间里,邹铮把安老院由甲二质素提升到甲一级别,后更新增两间甲一级院舍。
“其实老人家很简单,只要你说声早晨、叫一声他们的名字,他们便满足了!”
为了让老人家过得充实一些,邹铮经常搞搞新意思,例如举办时装表演、化妆比赛,又找来宠物医生,让老人家打开心扉。“他们玩得开心,我们也看到老人家天真可爱的一面。平时很酷的公公,与小狗共处时,会慢慢摸牠,甚至主动哄牠玩;在化妆比赛中,发现很多婆婆其实很贪靓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