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两岸县市经济交流合作的外溢政治、社会、文化效应引导与管理
http://www.CRNTT.com   2019-04-17 00:12:30


 
  (三)两岸县市交流合作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与消极作用等“双重性影响”同时存在

  30年来,两岸交流所产生的积极性作用很大,但交流中出现与面临的消极性问题与影响也不小。总体上看,两岸交流所产生的积极作用要远远大于消极作用,正面影响要远远大于负面影响。但在当前的网络时代背景下,加上台湾社会民粹主义的兴起等因素,两岸交流中出现的“社会对立”现象值得关注。

  (四)两岸县市经济交流合作的外溢政治、社会与文化效应有限且“不平衡性”始终存在

  两岸交流层面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一是两岸经济交流合作推动两岸经济关系进入融合发展阶段,但两岸社会关系尚处于浅层的“接触”阶段,而两岸政治关系则还在“竞合”之中。二是两岸交流领域的“不平衡性”十分明显。如政党交流中,国共两党交流领先,起引导性作用;民共两党之间交流则问题巨大,还没有正式启动。经济交流与合作领先于政治层面的交流;新闻交流事实落后于两岸关系发展实际进程。文化交流中演艺活动多,共同价值观层面的探讨少;文化创意产业交流与合作多,而传统文化层面交流少。三是两岸交流呈现严重的地区 “不平衡性”。两岸交流中的南北、东西差异客观存在,大陆与台湾北部、中部交流多,与南部交流相对不足,台湾与大陆东南沿海交流多,与西北、东北交流相对较少,台湾民众到大陆交流比较多,而大陆民众到台湾交流相对较少等等。

  (五)政治因素不断制约两岸交流深化、两岸社会间矛盾日益显现、两岸地方性经济交流热络且深化诉求强烈,但两岸间交心不足等问题凸显

  1、政治因素在不断地制约两岸交流的深化。两岸关系中客观上存在着的政治分歧一直对两岸交流产生制约性的影响。特别是2016年5月蔡英文民进党重新上台执政以来,两岸关系中既有的交流合作局面面临严峻挑战。而两岸政治关系中事实上存在分歧与博弈特征,导致两岸之间的政治交往始终面临很多障碍。

  2、两岸交流中两岸间社会分歧与矛盾日益显现。近年来,两岸社会与民众间因交流以及交流面有限而瞭解不足,台湾民众对大陆误解依然广泛存在。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台湾社会“走出去”之迫切和“请进来”中对大陆的防患心态与闭关自守的思维严重。随着大陆游客赴台游的进一步发展,两岸社会间的交往既有正面作用,也存在负面影响,包括两岸官方和民间互信不足,台湾民众对大陆政府和大陆民众的不实印象,未因两岸交流而获得改善,社会融合仍然任重道远,显示两岸社会交往尚处于粗浅接触与“磨合”阶段。

  3、两岸之间经济交流合作热络而民众交心严重不足同步并存。伴随两岸县市经济交流与合作在不断深化,两岸经济交流合作诉求与格局已然形成,但台湾民众的“中国认同”并未因此而有所提升,相反却有进一步疏离的现象。台湾经济进一步依赖大陆,但心理恐惧却并未消散,影响着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迈向两岸和平统一方向的态度,从而使得两岸之间“共同认同”的建构仍然任重道远。

  三、经济交流合作的外溢政治、社会、文化效应引导与管理路径分析

  (一)建立深化两岸县市经济交流合作原则和评估准入机制

  应明确“九二共识”核心内涵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共同谋求两岸统一目标,这是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的政治基础。要建立两岸县市经济交流合作外溢政治效应评估机制。不断巩固、拥护祖国统一的两岸党际交流制度化、机制化、维护“一个中国”原则成为两岸同胞共识,共同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共同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行径,以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推动两岸经济关系逐步为从单向融合步入双向融合创造条件并步入制度化轨道。精耕细作,充分发挥心理因素在推动两岸政治互信培育中的重要作用。从一般意义上讲,任何制度都不是既定的,而是人为创造的结果;制度本身也不是静态的,而是共识凝聚的进化过程。两岸县市交流合作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创制过程,注重共享知识、传统和价值观等文化因素培育与弘扬,夯实和积累两岸政治互信最深层次的影响因素和推动力。

  (二)搭建桥梁,加强交流,维护大局,强化对两岸县市经济合作的外溢政治、文化和社会溢出效应引导与管理

  我们应该看到,在创造条件,让两岸基层民众面对面的交流、沟通与相互认识等方面,大陆需要进一步做实做细,台湾老百姓往往受到各方面的制约,无法更多地来到大陆,更无法亲自体验大陆生活,接触大陆。相关数据显示,还有近三分之二的台湾同胞从未来过大陆,为此,通过签订交流协议,共同推动两岸基层民意代表交流进一步向长期化、机制化方向发展,应成为两岸城市交流的一个重要工作方向。

  从两岸经济合作的外溢社会效应提升层面看:两岸经济合作的外溢社会效应与两岸社会融合进程息息相关。两岸社会融合是以人为本,以两岸社会为载体,探索海峡两岸在国家和平统一进程中的社会领域互动与整合方式的过程。目前,两岸签署的数百项交流合作协定或备忘录,引导并形成了两岸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社会交往格局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参与广泛的社会交往态势。下阶段,两岸县市经济合作应着力在两岸市县乡镇之间、工会、农会、渔会、水利会、妇女、青年等基层民众之间展开更深层次的交流合作,为建构“两岸间社会”奠定基础。

  从两岸经济合作的外溢文化效应提升层面看:两岸经济合作带动了两岸教育、学术、科技、体育、艺术、青少年等各领域交流与合作,有益于推进交流整合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凝聚两岸同属一个民族、一个中国的政治文化认同。海峡两岸曾经的隔绝状态使台湾文化在与欧美文化交往中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迁,再加上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期间推行 “去中国化”政策,使岛内在两岸同属中华民族、同属一个中国这个本不该成为问题的政治文化认同出现错乱。特别是在岛内选举政治、选举文化、选举利益高于一切的特殊背景下,岛内不敢公开认同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华民族、一个中国的政治文化氛围如果得不到实质性扭转,不仅不利于两岸破解政治难题,也不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2018年台湾地区“九合一”选举后,国民党获得15个县市的执政权,一举改变了台湾地方蓝绿执政版图。蓝营县市长纷纷表达推进两岸县市经济交流合作的强烈愿望,大陆也在第一时间表达了支持态度,预示着未来两岸地方经济交流合作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为此,引导台湾同胞认定两岸县市经济交流合作的性质及其使命担当,引导经济外溢效应服务祖国统一大业,显然已经触及两岸经济交流合作向文化交流合作进一步延伸等相关要求。两岸开展地方性或区域性经济交流合作是有前提与条件的,正如国台办发言人在第一时间强调的“在对两岸关系性质、两岸城市交流性质有正确认知的基础上,我们欢迎台湾更多县市参与两岸城市交流合作”,也就是承认“九二共识”或认同“两岸一家亲”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表示,要付诸行动。两岸地方县市交流双方应对两岸文化交流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重要性形成高度共识、通过系列平台和项目合作,共同推动两岸同属一个民族一个中国的政治文化认同不断凝聚、开启两岸青少年教育合作新空间、推动两岸文教交流不断深化、启动与深化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并对民进党当局“文化台独”系列工程进行全方位揭露与抵制。

  两岸县市交流双方应积极推动两岸同胞同属一个民族、一个中国的政治文化认同:一方面以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契机,继续开展各类文化夏令营、文化寻根和祭祖等活动,引导台湾岛内民众共同引导台湾青少年以理性、务实、客观的态度接近大陆、培育正确真实瞭解大陆的舆论氛围,夯实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意基础。

  鼓励地方县市合作建立开展两岸书画名家精品展、文博会、艺术论坛、文物交流展、图书交易会、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等常年活动制度;鼓励两岸语言文字专家建立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推动两岸语言文字专家着手共同编纂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教材与读本,鼓励持续推进两岸青少年等优秀人才赴大陆学习与培养系列交流活动的深入开展。

  高度重视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培育与发展,经由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在诸如民族共同语言、文学、传统和价值观等文化层面上广泛辐射两岸民众的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诉求,对于凝聚两岸民族共识、文化共识、政治共识都有潜在的重要意义。两岸商文化产业尤其是闽南商文化产业合作空间发展潜力和巨大作用应该得到高度重视。

  (三)围绕基层,面向乡镇,有重点地进行典型示范,有序推进两岸县市交流合作向纵深方向发展

  明确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深化两岸交流,归根到底也是为了造福两岸民众。台湾有368个乡镇市区,7834个村里,而大陆有4万多个乡镇,60 多万个村,其中蕴藏着两岸基层交流合作的广阔空间和巨大潜力。如果台湾的每个乡镇市区,甚至村里,都能在大陆找到合作伙伴、建立联系机制,结伴而行,两岸相加在一起,两岸城市百花齐放,那一定是一道非常亮丽的风景线。但是,由于民进党当局的阻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严重影响两岸县市基层全面深度对接深度与广度。推动两岸城市交流,需要明确主基调,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典型示范。

  福建是台胞最重要的祖籍地,福建厦漳泉闽南黄金三角地区尤为独具特色与“五缘”优势。厦漳泉闽南黄金三角地区是台胞重要祖籍地,又是一个有多重园区交叉的特殊经贸区域,有扩大化的厦门特区,有台商投资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台湾农民创业园、高科技工业园区、保税区,更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核心区,肩负推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实验区等等,应赋予两岸经济合作的多种政策优惠与政策制度供给创新发展特殊空间。

  随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入“深水区”,两岸城市之间还需要更多交流合作的新切入点。因此,大陆应有目的的选择特定区域深度嫁接合作机制,从而跳脱既有格局,为两岸关系深入发展提供“试水区”,为增进两岸关系注入新的动能。为此,加大厦漳泉黄金三角区建设发展力度,充分考量闽南地区对台湾台中、台南、高雄三都的吸引力和广阔合作空间,提供更多与台湾南部民众交流沟通的渠道,缓解两岸交流的南北失衡状况,对实现两岸县市间真正实质有效的全面性交流合作,实现融合发展,意义重大。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9年4月号,总第256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