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两岸认同过程——陈孔立、艾明江师生对话录
http://www.CRNTT.com   2019-07-14 00:10:01


 
  当然要做到两岸的价值观完全一致,那是不可能的,但找到一些共同价值,则是可能的。“社会共识或观点一致是社会群体的内在物质。”④应当看到在全球化、现代化的今天,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下,两岸文化都应当适应形势的发展,体现时代的特征,因此两岸在文化上也已经出现一些共识、互动和交集。例如,大陆宣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这与台湾方面所强调“正直、善良、勤奋、诚信、进取、包容、尊重、欣赏、分享”等等核心价值就有交集。

  至于建构“两岸共同价值”,可能性是存在的。哪些要素将成为“两岸共同价值”呢?我想应当包括下列几项:首先,习总书记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这六项当然也是两岸的共同价值。其次,大陆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某些项目与上述台湾方面提出的某些“核心价值”也可以作为共同价值。我个人综合学术界的各种观点和两岸实际,提出可以先建构以下几项“两岸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文明,法治富民;自由平等,和谐友善;诚信爱敬,自强进取;尊重包容,互动共建。“两岸共同价值”既要重视现代文化和中华文化固有的精华,又要重视两岸各自的文化特色。换句话说,两岸共同价值是两岸共创、共有、共享的新的文化的体现,建构两岸共同价值的目标在于达成两岸的文化认同和群体认同。从这里看,两岸共同价值就是达成两岸认同的中间媒介。

  两岸共同价值的认同不是原生性的认同,而是建构性认同,最重要的渠道是通过政治社会化,大陆正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台湾也在开展通识教育,双方都可以加上两岸共同价值的内容。如果从时间上看,建构两岸共同价值的确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四、两岸融合发展与两岸认同

  (一)两岸文化融合与两岸认同的关系

  艾:近年来,习总书记提出“两岸融合发展”的新理念,许多专家都认为,两岸融合的内涵主要包括两岸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甚至还有心灵融合等方面。有人认为这是从和平发展走向和平统一的新动力、新路径,是实现两岸心灵契合的有效途径。从推动两岸认同的角度,您怎么看“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陈:两岸融合最终要形成两岸命运共同体,这就需要两岸共同来推动。习总书记指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要两岸同胞共同推动,靠两岸同胞共同维护,由两岸同胞共同分享。”现在经济融合已经做了不少工作,取得比较显着的成绩,这对于形成两岸命运共同体和实现两岸认同有积极的意义。其他方面的融合也在进行,还存在不少困难,这里重点谈谈文化融合问题

  在两岸各个方面的融合中,文化融合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两岸文化差异导致两岸文化冲突,而文化冲突又是文化融合的前奏,两岸必然要走向文化融合。所谓文化融合,就是指人类文化在相互冲突中实现相互融合的矛盾运动过程。文化冲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冲突实际上是文化竞争和文化比较发展的过程。通过比较和竞争,冲突双方可以吸取各自所需的文化要素,从其他文化中汲取营养,相互保持尊重与友好、融合与共存,得到更好的发展。

  两岸之间不能因为文化存在差异,而要把对方的文化加以排斥,迫使对方与已方“融合”,正确的态度是对于对方文化中存在的进步的有价值的成份,应当互相欣赏,互相吸取。融合必须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富有生命力,才能为大多数社会公众所接受。因此,文化融合是一种优化融合,要融合到先进的方向,实行“优胜劣汰”,为此两岸都必须重视自身的文化建设,真正做到文化融合有助于两岸文化的进步。

  应当强调的是,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融合的主要对象应当是价值观的融合。因此,两岸文化融合的发展方向就是推动两岸认同建构,而文化融合也正是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达成“两岸一家亲”、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必要途径。

  (二)两岸融合发展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艾:习总书记讲,“亲人之间,没有解不开的心结。久久为功,必定能达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这说明两岸融合和两岸认同要经历长期甚至反复的过程。在当前台湾当局抗拒甚至破坏两岸融合的处境下,您认为要实现由两岸融合来建构两岸认同的目标,最大的困难在哪里? 

  陈:当前两岸融合发展最大的困难就是“台独”。“台独”是绝对办不到的,习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六个任何”已经把“台独”封死了。不过,应当重视的是“台独思潮”和“台独史观”已经在台湾社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其要害是误导民众的“国家认同”,以致走上“台独”分裂的危险道路。有些人认为凡是错误的思想,都可以通过“灌输正确思想”和“批判错误思想”来解决。其实在这个方面,我们是处于劣势地位的。关键在于“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政治的教育训练过程,就是把政治系统所认同的政治取向行为规范传授给所有成员的过程,它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共同体、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网络等等途径,塑造社会成员政治心理、政治意识。“台独思潮”和“台独史观”就是经历了这样的过程而建构起来的。

  在当前形势下,大陆方面很难介入台湾民众的政治社会化,也无法通过台湾的上述途径进行反对“台独”的教育。所以,我们的“灌输”和“批判”收效甚微。要反对“台独”、遏制“台独”、全面彻底地封杀“台独”,要让“台独办不到,就是办不到”、“台独是死路一条”成为台湾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人都有了两岸认同乃至和平统一的意愿,大家都反对“台独”,“台独思潮”、“台独史观”也就不起作用了。当然在这个方面的艰巨性,我们要有充分的估量。

  (三)实现两岸认同过程需要分三步走

  艾:根据以上看法,两岸认同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似乎看起来是遥遥无期,那么,是否可以把两岸认同的过程分解为“几步走”,每个阶段都取得一定可行的具体成效,从而能够一步步地逼近目标?

  陈:你提的问题从学术角度来看,很有前沿性,没有人谈论过这个问题。我现在试做初步的回答。

  两岸认同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从任务的艰巨性与目标的确定性来看,从现在开始,可以把两岸认同的实现过程分解为“三步走”,每个阶段都取得一定可行的具体成效,从而才能一步步地逼近最终目标。

  第一阶段是继续巩固和深化“九二共识”。这是两岸认同的初级阶段。两岸经过三十多年的交往,已经取得两岸认同第一阶段的初步成果,那就是“九二共识”,可是被民进党当局破坏了。所以第一阶段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从台湾方面来说,关键是要在台湾内部发展出一股愿意与大陆共同推动、共同维护、共同分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力量,在这股力量的支持下,让认同“九二共识”的政党上台。从两岸来说,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从根本上说,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祖国大陆发展进步。”大陆的发展和进步,使得台湾大多数同胞有了互相认同的意愿,有了以“两岸共有之中国”为认同对象的归属感、自豪感和成就感。两岸就可以进入共同参与、共同建构两岸认同的进程。两岸通过协商,找到双方可以接受的方式,达成“坚持一中,共谋统一”的共识。到了这时,就可以实现“形式上的统一”了。具体的表现形式是,台湾地区的代表可以以适当形式参加中国的联合国代表团,台湾民众既认同台湾又认同中国,两岸同胞在国际社会中体面地共享作为中国人的荣誉。

  第二阶段是两岸共同协商“一国两制”台湾方案。这是两岸认同的中级阶段。习总书记提到“三个充分考虑”(台湾的现实情况,意见建议,利益感情),针对台湾方面的看法,充分开展平等协商。先从民间开始,条件成熟时推动台湾当局参与协商。这时就要对一些涉及主权的重大问题,例如政权体系、军队、国防、外交等等做出合情合理的安排。这个阶段现在也已经开始酝酿了。

  第三阶段是两岸心灵契合。这是两岸认同的高级阶段。心灵契合是对两岸和平统一提出更高的要求。两岸心灵契合就是要做到双方意气相投、互相结好。或者说,心灵契合强调的是人们心灵之间的默契与配合,相互之间能产生共鸣,导致采取共同的行动。契合并非二者完全相同,而是尊重差异,包容差异,和而不同。两岸心灵契合是双方互相沟通、互相靠近、互相融合、互相接纳的过程,是双方价值观相互接近的过程,最终实现两岸民众在重大问题上达成共识,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两岸同胞要做到意气相投,就需要“将心比心,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走向互相融合、互相认同,而不是单方地要求对方消除或化解对自己的“误解”,或单方地要求对方放弃自己的价值观,不是要求一方单方面融入另一方,也不是要求一方单方面向另一方认同。促使两岸心灵契合贯穿在两岸认同的整个过程,需要经过长期的磨合和积累,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可以说,真正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两岸认同的过程就最终完成了。 

  参考文献:

  ①李明明:《超越与同一:欧盟的集体认同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版,第15页。

  ②[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52页。

  ③[法]阿尔弗雷德·格罗塞:《身份认同的困境》,王鲲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2月版,第37页。

  ④[澳]迈克尔·A·豪格、[英]多米尼克·阿布拉姆斯:《社会认同过程》,高明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版,第218页。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9年7月号,总第259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