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2.0时代的对台政策前瞻
当前中美关系发展态势、特朗普第一任内的对台政策以及特朗普在此次竞选期间的涉台讲话,是观察特朗普第二任内对台政策的重要指标。特朗普处理中美关系的态度、赖清德当局对美诉求的配合度及美国内亲台势力的影响力,将影响特朗普对台政策的具体走向。特朗普将延续美国历届政府对台政策框架,与中国“交易”台湾的可能性不大,但同时会在要求台缴交“保护费”、管控“台独”冒进等方面有新作为。……
|
|
特朗普第二任期美国涉台政策前瞻
特朗普第二任期在涉台政策上将以“美国优先”为战略目标、以“大国竞争”为战略框架、以“讹台遏陆”为战术设计,将台湾塑造为战略上配合美国、政治上亲近美国、经贸上融入美国、安全上依赖美国的新盟伴。与此同时,美国还将对大陆霸权与对台湾霸凌双向发力,将台湾问题与对华贸易战、科技战等组合捆绑,进而制造议题叠加的共振效应。台海局势将呈现对抗螺旋升级、临界点被逐渐逼近的基本态势。未来中国大陆应保持高度战略定力,以稳健的实力增长为支撑,确保台海局势…
|
|
特朗普第二任期全球格局重构及其对中美关系影响
2024年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预示全球政治格局将迎来深刻变革。秉持“美国优先”理念,他推行保护主义和“去全球化”政策,试图重塑全球秩序。然而,在当前中国崛起、俄乌冲突、中东动荡和全球供应链重组等严峻局势下,特朗普的政策可能会为全球秩序带来新的冲击与变数。本文系统分析了特朗普政策对全球秩序和中美关系的影响,首先解析了“美国优先”政策的核心内涵及其在全球治理中的导向作用,随后从多个维度探讨该政策对全球秩序的影响机制。本文还构建了基…
|
|
特朗普第二任期对华政策趋向研判
随着特朗普重返白宫,保守派全面接管联邦行政、立法、司法三大机构,美国政治向右转已是大势所趋。特朗普第二任期将以保守主义理念重塑美国的内政外交路线,将“深层国家”视为主要对手,以“美国优先”原则再度调整对外关系。在对华政策方面,特朗普“2.0时代”将较其第一任期具有明显的延续性,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底色不会发生变化,特朗普政府对华基本诉求和谈判风格也不会发生较大变化。……
|
|
特朗普2.0时期台海政策的“确定”与“不确定”
特朗普2.0时期的台海政策既有确定性,也有不确定性。确定性由美国对华战略目标决定,在全面遏压中国、防止中国具有挑战美国全球霸权的目标指引下,特朗普2.0时期的台海政策将继续“以台制华”,在地缘战略影响力、关键技术和意识形态三个领域对华打“台湾牌”。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特朗普政府内“国安强硬派”、“让美国更伟大派”、“现实主义派”和“意识形态派”之间互相博弈,由特朗普充当最终的“裁判”,这会影响其台海政策的走向;二是特朗…
|
|
美日同盟“现代化”的内涵及其涉台取向
近些年,随着大国博弈日趋激烈,美日对中国的战略竞争显着增强。两国企图以同盟“现代化”为名,实现美日关系的提质升级,共同应对所谓由中国带来的现代威胁与挑战。深入剖析美日同盟的“现代化”概念,可以发现其内涵呈现出明确的“制华”性、指向性以及延展性。随着美日同盟“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双方联手实施“以台制华”的战略取向不断凸显,幷在联合涉台操作上呈现出一系列新动向。具体而言,主要是以强化双方联合涉台的效力为基础,将提升日本介入台海的能力和…
|
|
美国推动台湾问题“国际化”的话语策略与逻辑分析
台湾问题的实质是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近年来,美国不断对台湾问题进行“国际化”操弄,主要运用“去主权化”、“超主权化”、“他主权化”和“类主权化”的话语策略,塑造竞争格局、渲染产业安全、强化认知偏见等成为其实践逻辑。而美国对台湾问题与香港问题、涉藏问题、南海问题“国际化”等虽然在目标、手段等方面有一定的共同性,但在意涵和内容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对此,中国应全面评估美国推动台湾问题“国际化”的演进趋势,提升法律斗争能力,掌握涉台的…
|
|
美国对台战略思维:内涵、特征及其演变
战略思维决定战略行为,美国对台战略思维作为战略决策主体对台湾问题的系统性判断,决定着美国在台海地区的战略决策与部署,其会随着美国对华战略的调整、中美关系的变化以及决策者对台海局势的认知等因素而变化。从特朗普政府到拜登政府,美国对台战略思维发生了演变,在战略威胁的判断上,二者都将“中国大陆统一台湾”视为主要威胁,但后者更担忧在台湾问题上维持主导优势的风险。在战略目标的确立上,二者具有一定延续性,均企图利用台湾问题牵制中国,实现对华“…
|
|
台湾青年政治参与新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新时代的台湾问题事关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进程。台湾青年作为台湾现实社会的重要组成与未来台湾社会各项建设的生力军、主力军,其政治参与的地位与作用因此特殊而重要。近年来台湾青年政治参与的新趋势主要表现为:选举投票的意愿与热情逐步高涨,政治结社逐步注重政治效能,政治集会呈现线上与线下的结合态势,游行示威主张明确、诉求鲜明。就近年来台湾青年政治参与发展变化的影响因素而言,掌握公共权力要素的台湾民进党当局成为主要推手,台湾社会政治组织实力消长…
|
|
台湾“厌世代”的现实困境及其破解路径
“厌世代”成为台湾90后青年群体的代名词,既是青年个体行为意向的选择,也体现了当下青年群体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厌世”作为时下流行的社会现象,揭示了经济衰退背景下青年贫困化的生存境遇,反映了世代差异引发的阶级固化问题,其背后也隐喻着社会转型期的心态失衡。为破解厌世困局,应着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分配与发展的协同,幷学会自我调适,从而提升青年的幸福感。……
|
|
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实践探索
文化认同是助推两岸同胞实现心灵契合的重要前提,是形成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青少年是未来两岸关系的重要参与者,正处于认知和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推动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两岸瞭解互信,提升中华文化认同。台湾民进党当局从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极力阻碍两岸文化交流和认同,极易使发展中的青少年对两岸关系产生错误认知,不利于两岸融合发展与和平统一。为让两岸青少年,尤其是台湾青少年深入瞭解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可协同组…
|
|
家族叙事与两岸青少年家国情怀的创新培育路径
家族叙事是对家族历史、事迹、人物与文化等内涵的理解和建构,对两岸同胞尤其是台湾青少年的家族文化传承、家族历史建构、身份认同及国家认同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两岸人民携手共进的情感纽带与重要途径。以家族为单元,在两岸家族交流中实现互亲、互爱与互信,体认家国同构思想,重塑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有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真正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
|
越马菲三国海洋权利主张风险观察
南海周边国家最近的海洋主张非常迅猛,2019年马来西亚向大陆架界限委员会(简称CLCS)提出南海中央海域中间部分海床的外大陆架划界案,连结该国2009年提出的中央海域南部的划界案。2024年6月菲律宾向CLCS提出涵盖南海中央海域北中南部分的划界案。越南在今年7月向CLCS提出南海中央海域中间部分海床的划界案,将其2009年针对中央海域北部和南部海床的主张连贯。显然越马菲正在“完整化”各自的南海海洋权利主张。三国如此作为却是以中国…
|
|
马科斯上台后菲律宾南海政策的域外影响因素探究
菲律宾总统马科斯上台后,改变前总统杜特尔特务实发展对华关系的态度。在南海问题上,马科斯对华态度有很大变化:升级与美国的战略安全关系,联合越南等东盟国家对华施压,但又试图努力避免与中国发生正面冲突对抗。在南海权力日益转移的背景下,存在美国试图打菲律宾牌、民进党当局试图推行南海政策“台独化”、东盟在南海问题立场不一致等因素,削弱菲律宾在南海问题对华制衡强度。对于中国而言,解决南海争端必须着眼于中美关系的大背景,面对美国在南海问题的制衡…
|
|
赖清德当局南海主张的变化与未来走向
南海是两岸共同祖产,却在当下再起波澜,赖清德当局的南海主张值得关注。后两蒋时代以来,台湾当局的南海主张历经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蔡英文四任当局的变更,总体呈现后退趋势。对比前任蔡英文时期,赖清德当局的南海主张进一步“台独化”。透过归纳“法理台独南海路径”的基本逻辑和演变趋势,分析历任台湾当局南海主张的后退程度和逻辑转变,进而洞察赖清德当局南海主张的真实全貌和变化特点,幷研判其未来发展的可能走向。……
|
|
中美经贸摩擦下两岸经济融合发展走向
本文基于WWZ(2013)的增加值分解框架和亚洲开发银行的多区域投入产出表,测算与分析两岸、两岸与其他经济体的价值链合作水平、合作模式及其演变,从增加值贸易视角探究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三角贸易”的新特征与新趋势,对两岸经济融合发展水平与未来走势做出科学评价。结果表明,中美贸易摩擦对两岸价值链合作水平带来小幅影响,但推动向直接价值链合作模式转变;两岸与其他经济体的价值链合作模式及演进趋势存在差异,其中,台湾地区以间接合作和浅度合作为…
|
|
新形势下运用法治方式“反独促统”若干思考
台湾问题不仅是政治问题,也是法律问题。当下,中美战略博弈持续、美国加力“遏华阻统”,赖清德上台加紧“倚美谋独”、台美勾连加快“以法抗统谋独”,在台海局势愈益复杂严峻的新形势下,中国大陆须高度重视涉台法治工作,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更加注重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和法治力量“反独促统”,通过强化运用刑事司法手段精准惩治“台独”顽固分子,为反分裂、反干涉重大现实斗争提供坚强法治保障,依法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捍卫一个中国原则的法理权威…
|
|
“台独”顽固分子分裂国家、煽动分裂国家犯罪刑事治理
2024年6月21日两院三部出台幷施行的《关于依法惩治“台独”顽固分子分裂国家、煽动分裂国家犯罪的意见》,以《反分裂国家法》和《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以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为依据,回答了在实际工作中依法惩治“台独”顽固分子分裂图家、煽动分裂国家犯罪的具体法律适用问题,表明了依法运用刑事治理手段打击“台独”分裂活动的可操作性。《意见》明确了“台独”顽固分子分裂国家罪、煽动分裂国家罪的定罪量刑标准、追诉犯罪的刑事程序以及诉讼权利等…
|
|
以中华民族共同体论述丰富国家统一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会见马英九时的重要讲话,是以中华民族共同体论述丰富国家统一理论的最新成果。中华民族共同体论述以“融合史观”理顺和贯通了传统两岸关系话语体系中的内战、反帝、文化、现代化四种代表性史观,尤其是通过对中华民族的规范性定义,从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等角度解答了长期困扰两岸关系和对台工作的理论困惑和认识问题,清晰描绘了新形势下如何团结台湾同胞、开展反“独”促统斗争、推动两岸交流交往交融、探索融合发展新路、实现心灵契合的…
|
|
中国统一理论的形成发展、基本框架与主要内涵
中国统一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与台湾岛内政局以及两岸关系互动、国际形势变化紧密相连,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思想、基本原则和政策主张,进行了解放台湾的准备和斗争,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了重要条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科学构想,使两岸关系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