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2月24日电(中评社报道组)以往说到“文化”,往往指一个人拥有的学历、学识、学问,而今谈“文化”,内涵丰富,指向极为广泛。比如:宗教文化、民族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美国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涉及社会、经济、政治、宗教、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究竟什么是“文化”,据说目前世界上有几百种解释。《辞海》的界定是:“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表述了文化的定义及文化的特质。英国的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爱德华·伯内特·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到的一切能力与习惯。这里对文化阐释的更为直接和明了。
可见,文化是一种历史和社会的积淀,是得以传承和能够留下深刻历史印迹的民族财富的总和。也就是说,第一,“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连续性是文化发展历史连续性的基础。”文化的传承不是可以割断的,文化也不是一日之间能够塑造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根基和社会发展背景。第二,文化具有民族性。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以共同的语言文字、经济生活习俗、对地域或群体文化的心理认同为基础,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有别于其他地域或群体的文化。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文化具有民族性,也就必然会有民族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实际是一种身份的构建和归属,反映了一种共同体意识,使文化成为一个民族的身份识别和情感依托,成为民族的一种象征和精神。对民族文化的认可和情感,往往表现出民族共同体相近的价值观和意识形式。“文化认同”对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繁荣极为重要。以研究文明和文化而着称的美国学者塞穆尔·亨廷顿认为:“在冷战后的世界,文化既是分裂的力量,又是统一的力量。人们被意识形态所分离,却又被文化统一在一起”。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文化认同的感召力和排他力是任何力量所无法取代的。属于同一个民族的东、西德国,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在分离 40 多年之后,最终实现了民族统一。朝鲜半岛的朝韩两国长期对峙,但是文化上同根同源的两国百姓泪眼守望,相互祈福,呼唤统一。而在前苏联,波罗的海三国由于对苏联主流文化始终没有认同感,于是最先在联盟举起了民族自决、国家独立的旗帜。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人口主要分布于两岸四地,海外还有华人华侨。中华民族是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复合型民族,文化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格局,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统一体。两岸四地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宗,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两岸四地相通相连的精神纽带。习近平说,“两岸文化同属中华文化,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原本就是一家人、一家亲。”道出了中华民族文化认同视域下的两岸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