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陆惠台政策对南台湾影响或更大 |
中评社╱题:大陆惠台政策对南台湾影响推估 作者:丁仁方(台湾),南台湾两岸关系研究学会理事长、成功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所教授
作者指出,大陆31项措施一改之前在台湾推动促统工作的方向,而把两岸交流的主要场地从台湾拉到大陆,在未来数年内如果31项措施是大陆对台最主要的举措,没有再提出之前对南台湾差异化的做法,原先的“三中一青”、“一代一线”则会有不一样的面貌。未来31项措施对南台湾磁吸效应可能比中北部更大。
一、前言
南台湾在过去数年曾经被中国大陆当局刻意拉高交流地位,从2011年对台工作会议提出“向南移、向下沉”之后,2013年涉台部门又提出“三中一青”(中南部、中小企业、中下阶层)的指导方向,2017年初再提出“一代一线”(青年一代、基层一线),南台湾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与角色一度大幅提升。然而民进党2016年5月在台湾全面执政之后,两岸官方协商机制中断,两岸交流大幅紧缩,虽然大陆官方对台湾民间的交流仍然保持活络,但随着民进党政府对大陆官方人士申请赴台交流限制越趋严格,涉台部门难以到南台湾基层扩大民间交流工作,再加上中国大陆官方限制与民间自发性地减少到南台湾进行参访交流,之前中国大陆涉台部门所提出的对南台湾加强交流方向,不可避免地受到相当的冲击。
2017年下半年以来,两岸关系持续紧缩,中国大陆当局促统反独软硬两手作为越发强势,各种促统政策不断出台,去年5月10日国台办公布了五项便利台胞措施,今年2月28日再由数个部门共同公布了全方位覆盖的《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31项措施),都可看出中国大陆促统的力度不断加强。目前大陆各省、市针对31项措施出台的施行细则为数尚且不多,而且相关措施及落实规定目标重点都放在赴陆台资、台胞,没有对南台湾有一些差异化的做法。以下本文主要关注焦点仍在台湾内部造成的冲击,从现有各方反应试推估31项措施对南台湾的可能影响,提供给关心南台湾与两岸关系发展的各界人士一些观察角度。
二、台湾各界对31项措施的回应
31项措施总共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积极促进在投资和经济合作领域加快给予台资企业与大陆企业同等待遇,总共有12条;第二部分是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总共有19条。国台办发布31项措施之后,在台湾引起各方不同的反应。以下分三部分说明,首先是民进党政府的反应,初步包括一些政治宣示及因应方案,大概以批判性及防御性居多,之后朝向单向限制颁布禁令。其次,是台湾民意的一般反应,主要是参考两个民调机构所公布的数据。最后,是31项措施标的性产业的反应。
1.民进党政府的反应
31项措施公布之后,各界多以31项惠台措施称之,陆委会第一时间没有针对性的回应,行政院长赖清德则在3月6日于立法院答复民进党立委质询时表示,不管是92共识或是其他方式惠台,本质上是利中政策,“最后目的是并吞台湾,国人要清楚这点”。他也表示台湾因应中国惠台31项政策有两层面,一是务实层面,另外是策略层面,行政院已由副院长成立专案小组检讨。专案小组在经过数天的研议之后,16日由行政院副院长施俊吉亲自主持召开记者会,代表行政院正式回应31项措施。施俊吉于会中表示,中国大陆提出这些措施之目的是从台湾引进技术、资本及人才,协助中国大陆解决其经济发展所遭遇的困难;31项措施中,属既有措施者14项,扩张性措施者10项,新增者7项,政府将严肃面对,务实因应,“涉及我国公权力之运作,对可能影响国家安全及伤害人民基本权益的措施,维持禁止,防止可能的负面冲击及风险;属于正常交流者,不会改变”;针对31项措施,行政院提出“优化就学就业强化留才揽才、维持台湾在全球供应链的优势、深化资本市场与强化文化影视产业”4大方向及8策略以为因应。从行政院所提出的对应方向可以看出,目前台湾政府因应的主要策略是加强揽才留才及改善台湾投资环境增加竞争力。
陆委会另在4月2日邀集相关机关商议“因应中国大陆对台31项措施专案小组”运作机制,该专案小组以陆委会委员为主要成员,工作重点在关注对岸相关措施的落实情形及对台影响,并定期搜集、监控与追踪研析相关资料,提出专案小组研析报告,主动对外说明。4月底陆委会正式行文到全台所有大专院校,明文要求公私立大学专任教师,未经许可不得参与大陆各项国家基金及研发计画,现职公私立专任教师,不得应聘赴中国大陆任教。此一做法显示,台湾官方已经朝向单方限缩交流的方向推动,避免31项措施的影响持续扩大。
2.台湾民意的一般反应
31项措施发布之后,有少数几个长年发布民调数据的机构,公布了针对性的调查,以下引述其中两个较有代表性的民调数据。
首先,远见杂志在三月中公布了一份关于惠台措施的民调,并提出一大隐忧及三大警讯,其中,最大的隐忧是人才流失,高达71.5%受访者同意31项措施将造成台湾人才流失,不同意者仅24.8%;交叉分析发现,泛蓝同意比例为73.6%,泛绿民众也高达67.5%。三大警讯则是:第一,民众对政府面对惠台措施的应变能力,信心明显不足,高达68.5%没信心,而且不仅泛蓝没有信心(高达89.5%),连泛绿民众也缺乏信心(48.1%)且高于有信心者(46.3%);第二,如以地区分析,产业重镇—桃竹苗地区,不仅愿意到大陆发展占比超过半数(50.3%),另外,认同大陆对台友善(40.4%)、及认为惠台措施对台湾有好的影响(40.6%)、对稳定两岸关系有帮助(61.4%),比例均为全台各区域之冠;第三,过去被认为最支持民进党的年轻族群(18至29岁),不仅认为大陆对台友善的占比,在所有年龄层中排第一(40.8%),也是到大陆发展意愿最高的族群,高达近六成(59.6%),在31项措施公布后,更有61.6%会增加到大陆发展的意愿。
偏绿的民意基金会在3月19日也公布了一项调查数据,其中有部分问题问及31项惠台措施,结果有41.9%受访者同意31项措施,乃“中共统战花招,对台湾没有实质好处”,但也有30.1%的人正面看待,认为那是“中共善意行为,有助两岸关系改善”,28%表示没意见、不知道、拒答。比较特别的是,民意基金会刻意公布了几个交叉分析数据,首先,从年龄层分析,调查显示,年纪越轻的人对31项措施有正面反应的比例越高,例如:在20-24岁的人当中,四成三认为那只是中共的统战花招,但有四成的人觉得那是中共的善意行为;相对之下,在65岁以上的人当中,四成的人认为那是中共统战花招,仅有一成八认为那是中共的善意行为。第二,教育程度愈高的人似乎对31项措施有较正面的解读。例如,在所有大学及以上教育程度者中,四成二认为那只是中共统战花招,但有近三成八认为那是中共善意的行为;相对之下,在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者中,三成五认为那是中共统战花招,一成认为是中共善意行为。第三,在社会阶层方面,中等阶层和中上阶层似乎对31项措施有较正面解读,例如,中上阶层有四成二认为那是中共统战花招,但是有三成八认为那是中共善意的行为;相对之下,中下阶层有四成二认为那是中共统战花招,但只有三成认为那是中共善意的行为。从这些交叉分析的数据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即便是绿营所做的民调,台湾年轻族群相对肯定31项措施,而且教育程度及社经地位越高者,越能正面解读。
3.标的性产业的反应
31项措施内容针对金融、教育、文化、医疗、影视等多个产业,加上财税、土地优惠,及开放台资参与重大计划及台胞专业证照考试等一般规定,对于相关标的性产业造成一定冲击。国台办发言人安峰山2月底在记者发布会上称,31项措施有三大特点:“一是此次出台的各项措施围绕国家重大行动计画和国家重点研发计画专案等,为台企台胞提供与大陆企业、大陆同胞同等待遇,例如台资企业参与‘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画适用与大陆企业同等政策;二是量身定制,《若干措施》起草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台资企业和台湾同胞的特殊情况和需求,回应台企台胞的普遍关切,提出针对性强的解决办法。例如继续在中西部、东北地区设立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鼓励台资企业转移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在广电影视节目方面扩大市场开放;三是受益广泛,《若干措施》涵盖产业、财税、用地、金融、就业、教育、文化、医疗、影视等多个领域,开放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涉及部门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将切实扩大台企台胞特别是基层民众的受益面和获得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