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探索两岸共同参与国际组织
http://www.CRNTT.com   2014-06-02 00:20:49


 
  另方面追求两岸“和平统一”的漫长过程中,台湾可站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巨人的肩膀上向全球发展,包括大陆十三亿人口庞大市场在内。届时两岸优势互补,互利双赢,挥洒空间之大应可预期。

  再者,如果两岸共同追求“和平统一”,则具有台湾特色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体制,从长远看,或可影响大陆的改变,作为大陆十三亿同胞的另类选择。退一步说,也至少可充实大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利己利人,当为国人所乐见。

  和平统一,两岸应有的作为

  如果追求国家“和平统一”的长期目标能为两岸人民所接受,则双方应思考在漫长的追求统合过程中,如何做到相互尊重在中国领土上存在着两个互不隶属的“政府”之现实,做到相互尊重对方的现有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未来统一后的“新中国”是否也应由两岸人民来共同建构?

  具体而言,台湾的朝野政党似应致力谋求以中华民国宪法为基础的“台湾共识”,尽快恢复李登辉政府时代的“国家统一纲领”与“国家统一委员会”,以使北京当局放心,台湾不会追求分裂国家的“台湾独立”。同时,北京方面亦宜采取对应措施,考虑根据其宪法,制订具有建设性的“国家统一纲领”,以替代具有破坏性的“反分裂国家法”,甚至进一步仿效我方根据宪法增修条文制订的“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人民关系条例”,将两岸人民置于平等地位,使两岸人民成为两岸关系的主体。此种法制化的关系当可使得习惯“民主法治”的台湾民众放下被中共吞并的“恐惧”,产生安全感,从而也能对维护现行生活方式产生“信心”。

  “一中三宪”与“一中架构”

  至于与两岸共同参与国际组织密切相关的两岸政治关系的定位问题,目前台湾内部朝野政党虽尚有重大歧见,且中共视中华民国政府为中国“地方政府”,亦显难为台湾人民所接受,但两岸必须朝向和平解决争端的趋势,形势比人强,两岸三党恐亦难以阻挡共同寻求为各方所可接受之妥协方案的结局。

  从2009年11月举行“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之后,台湾方面为促进两岸和解用力最深的民间学者,要算台大政治系教授、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张亚中了。他在完成远企“徐元智先生纪念基金会”委托的“两岸统合与和平发展”白皮书撰写工作后,邀请两岸学者专家及退休的使节、将军,在两岸日本、澳大利亚等地举行学术研讨会,提出以两岸现行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中华民国宪法为基础的“一中三宪”之两岸政治定位。此一合情合理的创见,不仅广受大陆学者的重视,北京的外交部还曾于2012年邀请张教授到该部发表专题演讲,阐释他的新构想;而且美国著名的智库“布鲁金斯研究院”东北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前“美国在台协会”主席卜睿哲也在他去年出版的“未知的海峡─两岸关系的未来”新书中,赞扬张教授的创见,并惊奇为何未获台湾各界,尤其未获台湾学界的呼应。

  更令人遗憾的是,连执政的马政府及其智库亦未予适当的鼓励或任何实质的支持。张亚中教授必须靠他个人的人脉及其团队到处张罗经费,举办研讨会、出版新书,拍摄“百年中国─迷悟之间”的纪录片,这真可算是台湾公民力量的一大奇迹!

  张亚中教授创议的“一中三宪、两岸统合”,北京当局虽未正式表示认同,但从北大、清大、人民大学及厦门大学等名校学者热心参与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台研所、上海国际关系研究院、台湾研究所、东亚研究所、厦大台湾研究院、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等智库的参与热情赞助。在在显示陆方有意借重学者专家的智慧,稳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势头。

  近年来大陆的胡锦涛主席、习近平主席先后呼吁两岸共建“一中框架”(我方用“一中架构”),而愈来愈少提起具有排它性的“一中原则”,(马总统一再声称,“一个中国”就是中华民国,是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两岸交往中就没有地位,难谓合理)。此一“一中架构”显较“一中原则”来得合理,因其具有包容性。当是陆方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结果。“一中架构”如能解读为:在国家统一为一个两岸共同拥有的“新中国”之前,对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中华民国政府就是建构这个“新中国”的两根梁柱,这与张亚中教授所提“一中三宪”的精神是若合符节的。

  对于台湾国际参与的建议

  对外,基于当前“国际现状”,在以主权国家组成的联合国体系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既已代表“中国”为会员国。如中华民国政府不论以中华民国或台湾名称申请为联合国新的会员国,由于北京有一百七十二个邦交国支持,绝无可能成功,兼之北京坚决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更无可能通过“安全理事会”北京否决的一关。但如能公平对待,争取台湾民心考量,北京似应主动协助台北以“中华台北”名称成为联合国其附属专门机构的“观察员”,以达两岸人民共同参与国际组织活动的目的,台北作为“观察员”既不是“两个中国”,亦非“一中一台”,更不致造成两岸永久的分裂状态,反而可藉此增加双方的接触,维护并促进两岸共同的利益。如北京方面认为,两岸互信尚嫌不足,时机尚未成熟,亦可先主动协助台北成为联合国体系内非政治性的功能性多边国际组织“观察员”,相信台湾人民必会感受陆方的善意,有助两岸关系的大幅改善。

  本人曾多次在两岸学术研讨会中与大陆学者交换意见,建议陆方常驻联合国代表团提出或洽请友好国家代表团联合提出“有关台、澎、金、马地区人民代表权决议草案”(请参阅附件),以使台湾二千三百万人民感受其人权受到尊重,且可“使台湾人民的声音能被国际社会所听到”,此语最先系由英国下议院外交委员会在其访台报告中提及,继由美国柯林顿总统于一九九四年的“台湾政策检讨报告”中沿用如下:“美国将继续加强与台湾的非官方关系,支持台湾加入非以国家地位参加之国际组织,并使台湾之声音能在其他国际组织被听到”。稍后又补充申述,支持台湾有意义参加国际组织的活动,包括“观察员”地位。

  在目前情形下,北京方面似可顺应马英九总统之请,尽速主动协助台北成为“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UNFCC)的“观察员”,而不要再等到美国国会友台议员出面提案敦促其政府支持台北,再被动应变。北京似亦宜主动协助台北成为东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的“观察员”,则台湾人民必会感受两岸人民“一家亲”的温暖,深盼北京当局早日及时行动,切勿顾虑台湾换党执政,祇要二千三百万人民感受两岸和平发展、“和平统一”的好处,任何政治人物都不敢违逆民意,因为他们在乎的是选票。

  在拟议两岸共同参与国际组织的议题上,张亚中教授也曾于去年初在北京举行的“夏合研讨会”中,提出“两岸三席”的新构想,仿照“欧盟”二十七加一的模式参加国际组织,以北京一席(会员国)、台北一席(会员或观察员),再由北京、台北共组的“中华共同体”一席(会员或观察员)。如此,既有主体,又有共体。张亚中教授认为此法或可在“非政府国际多边组织”(INGO)中先行实验,再推展至“政府间国际多边组织”(IGO),俾有助两岸的合作、共融。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