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面向:构建两岸和平架构的障碍、困难与挑战。主要有5项:一是两岸之间的政治定位问题没有解决。台湾学者提出两岸和平架构是政治性议题,其中的商谈必然涉及两岸定位,只有在政治定位上取得谅解、默契与共识后,才能进行当局间或当局正式授权的谈判与签署协议。二是国民党与马英九在政治谈判议题上存在顾虑,在政治谈判、签署和平协议问题上的矛盾、摇摆与消极心态比较严重。三是民进党的“台独”立场阻挠,民进党对两岸政治谈判与和平协议签署采取反对的立场。四是台湾部分民众在政治谈判与和平协议问题上存在一定的疑虑。五是美、日等国际社会对两岸进行结束敌对状态谈判或者政治对话可能朝着“改变台海现状”方向迈进的不乐见、疑虑甚至反对。
第四个面向:构建两岸和平架构的路径与方法。与会者提出了不少建议:一是两岸当局与民间共同推进两岸和平,民间要有需要,当局要有动力,两者都很重要。二是社会心理建设与物质利益培育要同步推进。两岸和平需要共同的经济利益做基础,也需要互相通心、通价值,不仅需要两岸执政当局间深化政治互信,而且需要落实到两岸社会与民众中间,化解两岸两个社会间存在的对立意识,需要两岸共同珍惜和平发展的机遇。为此,不仅需要民间进行和平架构的各方面准备工作,而且需要进行台海和平重要性的社会宣导工作。三是抽象的理论与具体问题的解决需要同时进行,理论建设与问题实践要同步进行。四是两岸要由目前的“求同存异”进入“求同化异”,务实应对政治互信的深化与未来可能的政治对话甚至政治议题的谈判。五是在现阶段两岸官方进行政治谈判与和平架构的构建存在现实困难与障碍的情况下,双方智库、学者与社会各界,应透过各种方式与方法如和平论坛、和平共识的研究,来创造条件,包括学者先行探讨两岸和平协议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累积共识,也包括发挥国共交流机制与两会平台的作用,包括建立两岸“二轨政治对话机制”,总之是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推进两岸政治谈判的环境与条件。六是在和平协议签署前,两岸可先建立有助于和平制度化、机制化的和平稳定机制,如借由两岸两会互设办事机构中经济、社会及政治功能的强化,作为推动两岸和平发展中重要的机制。七是积极规划两岸政治对话与谈判,但要坚持实事求是、务实有序地加以推动。八是有大陆学者提出“厘清认同基础”、“增厚民意渊源”、“完善法律技术”、“建构制度平台”等四步骤作为和平架构推进的路线图。九是有台湾学者提出应由马英九恢复《国统纲领》的运作开始构建和平架构。十是强化两岸和平架构的基础性工作,包括在台湾内部政党间和蓝绿间寻求共识。
第五个面向:和平架构的特征与面向。主要有以下观点:一是提出和平架构应具有两岸特色,包括不是“国与国”的国际关系,但亦非一国内部中央与地方(特区)间的关系。二是认为和平架构涉及两岸定位、外交、国防以及各自的宪政基础与内部的政治现实。三是认为和平架构是一个能维系与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结构,应有四个层面,包括须符合两岸民情的“法理现状”;同时处理两岸“主权”与“治权”的关系,以整个中国为外在框架,以不造成两岸“一边一国”为原则;涉及两岸政治定位、国际参与及“不武”等3点;多援用中华文化概念与价值,以同为中华民族一份子的兄弟态度相待,相互尊重和包容,以中华民族总体利益为优先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