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项对台措施”的出台,贯彻深化中共总书记习近平自十八大以来所提出的对台政策重要精神;“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大陆方面正透过具体政策措施逐步加以落实。其目的,乃藉由推动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实现两岸经济社会的一体化,构建两岸经济社会共同体,以试图为未来处理两岸高阶政治议题打好下层基础结构,进而创造有利的条件。
然而,北京上述对台政策仍具相当局限性,覆盖面有限,距展现新气象所需之格局与气度或仍不足。例如:(一)地方县市交流部分:前述蓝绿县市交流一刀切的差别歧视政策迄今尚未调整。(二)在登陆与未登陆人口部分:能够或选择到对岸发展的人终究只会占台湾全体人口的少数,许多人或家庭与这项政策并不会产生直接关连或受益。(三)两岸官方与民间关系:两岸民间交流持续深化或有助于两岸经社一体化,但台湾政府毕竟是民选政府,具有一定的社会民意基础。若两岸官方关系持续低宕或恶化,如台海紧张情势再度升高,或如五月有关世卫(WHA)再次成为两岸冲突议题时,则两岸民间社会的对立情绪,恐将侵蚀相关对台政策推动成效,亦不利于两岸关系的长期稳定与发展。
因此,两岸关系若要能够行稳致远,以往“团结一小撮,打击一大片”或“争取少数人,却得罪多数人”的实践路径,是不宜长久的;最终仍须设法扬弃传统“蓝VS绿”及“民VS官”二元对立概念,摆脱过去“以民逼官”、“拉蓝打绿”的分化斗争心态。以建设性的辩证思维思考更长远的两岸关系发展,辅以对照检视既有政策盲点,未来两岸关系才有进一步走向真正“和合”的可能。
最后,回到有关政治基础问题。台湾方面认为两岸交流原本不应预设任何的前提;即使北京当局强调相关政治基础重要性,事实上,若真心想要化解当前两岸政治僵局,自可以从蔡英文前年就职演说中找到其所关切的“核心意涵”或基础条件。
正如民进党前主席、现任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董事长许信良所言:“两岸之间其实已经没有所谓的共同政治基础问题,只是不同的政治语言而已。”⑥今年2月陆委会副主委林正义表示,“蔡政府其实提到了政治基础,即表示‘1992年香港会谈的历史事实必须要尊重’;另一个政治基础是,处理两岸关系会根据《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和《中华民国宪法》。有人说双方立场其实已经非常接近。就北京来说,要多瞭解背后的意涵。”⑦
三、展望两岸关系的走势
去年中共十九大召开以来,有关“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⑧这句话在许多重要场合不断被强调。去年两岸分别纪念两岸开放交流三十周年,换言之,今年也是下一个三十年两岸关系发展的开局之年。
如果没有当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大陆的发展不可能取得今日的成就,不仅综合实力大幅增长,战略自信大幅提升,也改变了全球地缘战略格局的既有面貌。正如当年两岸开放交流,也转变了过去三十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
此刻,回顾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时代意义,不仅在于当年中共内部开明派如何粉碎“四人帮”,更重要的是后续如何消除文革以来所形成的僵化思维及教条主义,打破“两个凡是”的政治禁锢,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及高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论旗帜,从而开启近代中国现代化的重要进程。这对我们思考当前两岸政治僵局,或也能够得到一些启示。
相对北京应对半岛危机所采取的建设性思维,特别是习近平会见金正恩时提到:“我们坚持实现半岛无核化目标、维护半岛和平稳定、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我们呼吁各方支持半岛北南双方改善关系,共同为劝和促谈作出切实努力。中方愿在半岛问题上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同包括朝方在内的各方一道努力,共同推动半岛形势走向缓和。”⑨
不仅如此,十八大以来习也多次提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⑩相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也应是两岸人民同心所向。尤其,北京应对半岛问题的政策思维是否也能适用到今后两岸关系的处理上—特别是大陆提出“两岸一家亲”的情感诉求,复以对照当前半岛局势出现的积极变化—相信这也是很多台湾民众所关注的。
今年初,习近平在新进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提到:“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⑪当前两岸问题,不应是一方给另一方出考题,而是时代给两岸双方的共同考题,需要两岸双方发挥智慧,共同应对。尤其,在面对国际及区域情势快速变化的此刻,如果两岸双方能够把彼此的关系处理好,又何必担心谁能不能或打不打“台湾牌”的问题?
展望2018年,“新时代”的两岸关系是否真的能够开启“新气象”,这绝非喊口号或仅凭“31项对台政策”所能够成就。更重要关键或在于,两岸双方如何加强对话,避免误判,尽早化解当前政治僵局,启动两岸全面正常交流,“新时代”的两岸关系才有可能。反之,若双方依然流于意气之争,拒绝对话,任凭机遇一再流失,在两岸冲突与对抗不断升温、两岸关系陷于持续耗损与敌意不断螺旋上升的情况下,所谓“新时代”与“新气象”的两岸关系显将难以令人期待,更非两岸民众所乐见。
四、结语
在面对有关机遇与挑战这类问题时,个人始终以为:如果我们不能看到机遇,并且即时加以把握,而是任凭机遇在眼前不断流失,甚至用错误姿态或方式来应对彼此难得的机遇与善意时,那么,我们恐怕就只能面对不断而来、甚至今后更大的挑战与风险。
当人们争辩有关“时间,究竟站在两岸的哪一边?”时,或许我们更应先厘清的是:“和平,是否始终站在两岸的这一边?”我们希望它是,更应该努力使它成为恒定式。惟有如此,所谓新时代的两岸关系才有可能来临,并展现出真正不同以往的新格局与新气象,而不会最终仅是流于“只闻楼梯响”。
注释:
①《2018年对台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汪洋出席并讲话》,新华网,2018.02.02。
②《出席台商春节联谊活动总统:两岸有责任共同珍惜数十年来交流互动累积的成果》,总统府,2018.02.21。
③《社评:不错,军演是冲“台独”和赖清德去的》,环球时报,2018.04.13。
④《孙亚夫:蔡“维持现状”也是“台独”》,大公网,2018.04.10。
⑤《喜乐岛联盟今成立推明年4╱6独立公投》,自由时报,2018.04.07。
⑥《思想者论坛:中共十九大之后两岸关系展望》,《中国评论》,2018年3月号总第243期,第116页。收录于《习近平十九大对台方略研究》,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18年3月初版,第405页。
⑦《花莲地震台受援亲日斥陆?陆委会副主委解释》,中评网,2018.02.09。
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举行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新华网,2017.12.20。
⑨《习近平同金正恩举行会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18.03.28。
⑩《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华网,2012.11.15。
⑪《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新华社,2018.01.06。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8年5月号,总第24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