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7月18日电/中国城市GDP“万亿俱乐部”正在不断扩容,目前已有16个城市跨入万亿GDP门槛。
GDP跨入万亿,是我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阶段性成果,值得高兴。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9.48%,城市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劳动力、公共资源等的大量积聚迸发出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与此同时,城市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这种激烈竞争已经由过去的各自为战、单兵作战,转变成区域抱团,结合成城市群的形式协同发展而展开。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乡镇城区的改扩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等,再加上户籍政策的改革,城市间的资源流动越发频繁,大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凸显,因此,各个城市均在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取长补短,协同进步。
相对而言,基于GDP等明确指标来衡量城市发展水平是比较客观的,同时也有利于城市横向、纵向对比与改进。将GDP指标进行平减之后,城市可以纵向与过去对比,发现自身的经济增长路径和成效,进行合理的改进措施。借助GDP指标,城市间也可以进行横向对比,选取GDP位于前列的城市作为榜样,吸收其成功经验,这些都有利于城市的进步。
但是,以GDP为主的传统政绩观会影响政府的投资决策和产业规划,很有可能会造成为了在任期内获得经济短期快速增长而忽略长期发展要求的短视现象。例如发展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虽然它们能够在短期内提升投资率,吸收社会大量就业,带动经济,但终究有悖于国家当前的供给侧改革方向,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
而且,很多城市为了刺激经济的快速发展,借当前PPP项目热潮,大搞政府与民营资本合作,却对项目本身风险分析不够,结果导致很多项目烂尾,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另外,很多城市也通过“摊大饼”式的扩张来走经济增长的捷径,结果造成区划过大,行政冗余,统筹失当,在短期的经济增长之后对城市的长期发展动力造成了损害。
所以,在我们为各个城市GDP增长欣喜的同时,也应当探索更为全面的城市评价体系,完善城市间的竞争机制。曾经有人提出,目前我国基于GDP的城市评价体系缺少人情味。笔者建议,应当更加关注民生,加入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标,例如公共设施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等等,居民才是城市建设的最终受益者,让居民切实感受到城市发展的红利才是经济增长的真谛。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因而在城市评价体系中也应当加入环保层面的指标,例如污水处理能力、废料废气回收利用产值等,激励城市加大对环保方面的重视,寻求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践行可持续发展。
城市间的协同与群聚效应也逐渐凸显,但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传统GDP考核体系已经弊端初显,需要改善现有城市考核体系,加入如产业结构、居民幸福指数、环保建设等指标进行综合衡量,全方位评价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引导当地政府更加注重城市长期竞争力,关注民生问题,注重环境保护。相信未来在更加完善的评价体系激励下,中国城市的发展必将再创佳绩。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盘和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