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国外国语大学校中文学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韩国》韩方主编朴宰雨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中评社 黄蔚摄) |
中评社记者:您觉得,中韩两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哪些方面是值得互相借鉴的?
朴宰雨:最近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速度非常快,虽然还有不均衡发展的一面,但是在电影与各种游戏等领域里已经有了很大的竞争力,前景是很有展望的。韩国虽然走前几步,但是需要互相借鉴,互相合作的。最近在制作电影方面的合作,成果相当大,如韩中合作的电影《七剑》、《神话》、《晚秋》、《大明猩》等。
如果包括韩港合作的电影,那就更多了。中方可以留意韩方的邮寄连锁发展的经营模式,如漫画形象“流亡兔”一旦成功,那么稍后马上从动漫、游戏、各样的卡通形象到电影等纷纷改编,都很成功,可以说是“一源多用”。韩国以后也要多向中国学习虚心求教的态度与快速发展的魄力。将来,相信中国可以就投入大资本而利用快速发展的技术力,提高无与伦比的竞争力。
中评社记者:您觉得,中韩之间是否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
朴宰雨:韩中之间一衣带水,这两千多年基本上一直成为好的邻居,跟这次习近平主席在首尔大学演讲里提到的一样,韩中友好与同当患难的佳话很多。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前,韩中之间的文化差距估计不是很大。基本上都是所谓汉字文化圈与儒教文化圈。士大夫的孩子为了准备科举,从小就学习四书五经,儒教式的意识形态与行动方式,估计很相似。
当然有不少的生活文化细节上的不同。举个例子,看汤匙和筷子的用法,首先汤匙与筷子的样子和大小不同,而且韩国人用汤匙一面吃饭一面喝汤,用筷子拿来菜吃;中国人则是用筷子吃饭吃菜,最后用汤匙来喝汤。
不过,甲午战争之后这120年中经过境遇不同的现代化过程,使得中韩两国在各个历史阶段中体验同步性、逆向性、合流性等各种情况。尤其在从1948年到1992年的四十多年中,两国是在不同的社会体制里生活的。1992年建交之后互相再见面,就发现两国文化之差,尤其是沟通方式与思考方式以及集体上意思决定方式之差等等。虽然有许多生活文化上的共同点,但是一旦深入进去,两国人内心深处的反应机制很多有所不同。但是这个不同不能过于夸张,实事求是地认定这种不同,为互相的真正沟通而努力,就可以克服这种不同引来的各种不适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