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共同缔造统一:一国准则、立国基点与兴国取向
——习近平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的统一观再探
http://www.CRNTT.com   2020-01-26 00:09:24


两岸双方作为本体中国的两个政治实体,要通过和平发展的方式处理好彼此的关系。
  中评社╱题:“共同缔造统一:一国准则、立国基点与兴国取向——习近平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的统一观再探” 作者:王海良(上海),上海东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中国、大陆及台湾应该是本体与实体的关系,即中国是中华民族以国家为形态的本体,大陆和台湾则是中华民族的两个政治实体,即使这两个实体各自都以自身为主体,也不能取代中国本体。据此,我们可以说,世界上祇有一个中国,它就是本体中国,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是、永远都是。中国的统一是结束分治,回到中国本体原有状态。

  两岸双方作为本体中国的两个政治实体,要通过和平发展的方式处理好彼此的关系,并稳步推进,逐渐创造条件实现国家统一,一定会是采取基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模式企及目标的。基于现实就是承认两岸是本体中国的两个拥有治权的政治实体。超越现实就是彼此都不以消灭对方为目标,而是以一加一大于二为目标,即由双方共同缔造统一的中国,它大于中国大陆、更大于台湾,也大于二者之和。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一篇重要讲话,其重大意义在于,处在新时代这个关键历史方位上的中国共产党,责无旁贷地要努力完成祖国统一这一伟大历史任务。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化多端、战略机遇期或有或无,都不会弱化民族大义的召唤,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为此,作为探索和平统一实践的新路径,习近平向两岸同胞提出了探索“两制”台湾方案,郑重倡议台湾各党派、各团体、各界人士派代表来大陆,就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性安排和民族未来进行民主协商,并殷切希望深化两岸融合发展。这都是富有新意和深意的重要倡议和创举。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和探索,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大有空间的,同时又是具有挑战性的。本文拟从两岸共同缔造统一国家的思路切入,讨论、探索“两制”台湾方案中的挑战性难题——“一国”难题,以抛砖引玉,促同行讨论。

  一、“两制”台湾方案的一国准则

  (一)“一国两制”的“一国”门槛

  应该看到,探索“两制”台湾方案是谋求和平统一的路径和方式,体现了大陆的和平意愿与赤诚之心。然而,台湾方面的反应却很令人失望,一是台湾当局断然拒绝并蛮横反制;二是台湾社会深受“一国两制”的污名化蒙蔽而不加思考。不过,从实质上看,探索“两制”台湾方案遭遇的阻力,与其说来自对“两制”的冷漠,还不如说来自对“一国”的抗拒。两岸的难题不在“两制”,而在“一国”。统一就是一个国家结束分治,这本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现在却人为变成了一个难题。其实,绝大部分台湾民众都懂得,在台湾地区保留既有制度及各项权利和利益,是他们所需要和欢迎的。但在这之外,在“国家”层面上,还有他们心里不愿割舍的、被他们称作尊严的东西,尽管它既有极大的局限性,又有相当的虚幻性,是个很空洞、很缥缈、有争议的象征——“中华民国”。所以,我们可以说,海峡两岸统一的最大障碍在“一国”,而不是“两制”,“一国”是台湾社会迈进统一中国大门的高高的“门槛”,尽管这是台湾社会自设的障碍。

  (二)没有一国准则就不是统一

  上述情况折射出的是一个重大原则问题,即一国准则问题。一个中国是当今国际社会在中国国际身份问题上公认的准则。一中原则就是一国准则,因为它说的是一个中国原则;统一的原意就是结束一国之内的分治;“一国两制”就是一国准则的历史演变、特殊体现和务实展现。谁都知道,所谓统一就是指一个国家不能分治、更不能分裂。但在今天的台湾,很多人不仅要打着维持现状旗号继续分治下去,还要坚持两岸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这一“两国论”立场,连一些深蓝人士在谈论国家统一问题时,说到最后也还是会因坚持“中华民国”而陷入“两国论”的泥淖。试问如果连两岸是一个国家都不承认,又怎能谈国家统一?民进党就是不承认两岸一国,即便它打着“中华民国”招牌,心里的路标也是南辕北辙,是与中国大陆没有关联的“中华民国台湾”。所以,民进党连两岸一中都不敢承认,生怕“台独”的理论基础因此而塌陷。

  应该看到,以所谓“中华民国主权”拒绝探索“两制”台湾方案,实质上就是“两国论”。以“一中各表”为藉口拒绝探索“两制”台湾方案也是“两国论”使然。这两种基于“两国论”的拒统立场实际上都是违宪的,即使在台湾也是违宪的。

  (三)中国复兴进程中的统一

  谁在追求和推动统一?为什么?靠什么?基于大陆发展、繁荣的民族复兴,是统一的主要条件。谁能提供这个基础、创造这个条件,谁就有主导权。谁有意愿和能力主导,谁就该有意愿和能力包容对方、帮助对方甚至拯救对方。试问台湾方面有意愿和能力吗?这里探讨相关的问题。

  1、“中华邦联”

  邦联是国家构成的最松散形式,邦联是由众多部分组成的政治整体。试想若为完成中国和平统一而采取邦联制,那就不仅仅是大陆和台湾两部分组成了,势必要把香港特区、澳门特区甚至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都当成具有政治实体地位并拥有自由进出权利的成员,其可能产生变动与混乱的前景不言而喻:一是实实在在的大倒退;二是坐实李登辉的“中国七块论”;三是“中华邦联”将是一盘散沙,无以凝聚成一体;四是成员随时都可能退出。这与其说是中国的完全统一,不如说是为把中国四分五裂埋下伏笔。当今英国脱欧的现实就是鲜明的写照。所谓前苏联在联合国拥有三个席位、加盟共和国都有权与外国直接发展关系云云①,看似一种优越性,却实实在在是弊病和隐患,它正是前苏联最终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惨痛的历史教训已足够多,可谓记忆犹新,如军阀割据、联省自治、南北议和等等,哪有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样子?复兴的中国的统一之路还要重蹈当年四分五裂的覆辙吗?答案是显然不能、当然不能、绝对不能。

  2、“中华联邦”

  台湾方面曾有人建议以联邦形式统一中国,美其名曰“中华联邦”,邓小平没采纳,后来的发展更没有重提此议的机会和条件。近来,台湾方面又有人提它,今后议论的可能还会更多。在笔者看来,所谓两岸以联邦形式统一,实质上是要建立一个二元制国家,两岸共处一室、平起平坐。例如,“在新成立之联邦制度下,中央之联邦的主权是由双方所分享,不是一方所独得,联邦之领导也是有双方轮流担任或是依照一定原则选出,对外代表一个光荣之元首,并不具有行政权,对邦内事务,亦不能加以干涉②。”这里的双方在统一后还有实质意义吗?如果有的话,那是实现了统一吗?不分享主权岂能称作统一?不难看出,这样等于没统一,或者是名义上统一了,实际上仍然是分治。笔者认为,台湾方面所要的对等和平等,应该主要体现在协商过程中的双方地位对等与平等,而不应该是协商结果的对等与平等,因为台湾与大陆之间无论是人口还是幅员都很悬殊,超过适当比例太多的无理的要求会变得荒谬。至于协商过程中的双方地位对等与平等,祇要回看2015年11月举行的新加坡“习马会”场景就一清二楚了。

  所谓分享主权或共享主权,其实还是要搞两岸“大屋顶”,并称之为具有两岸特色的“中华联邦体制”,“双方都拥有实质的主体地位③”。这实质上是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之上架起一个名叫“中华联邦”的屋顶。有人把这种构想称作“互统一”或“不消灭中华民国的统一”或“大屋顶中国④”。这种构想从表面上看,是“谁都不吃掉谁”,实际上什么都没改变,那样的大屋顶恐怕是一种虚设。其实,统一不是什么大陆“吞并”台湾,台湾还是台湾,但将是实实在在、名副其实的台湾。如果设想在统一国家的架构中,台湾不“去国家化”和“去中央化⑤”,显然是行不通的。实际上,台湾去掉的是一个带“国”字头的“空壳”,保留的是真实的实体,即台澎金马。世界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二元制国家,奥匈帝国,后来以失败告终。还有更不现实的想法,即台湾不仅要保留现有的一切,还要改变大陆现有的体制等,但双方又互不干预对方的治理。这样的统一在制度层面就行不通。一个原因是两岸体量大小悬殊;二是在国家层面上,中央政府不可能是两种制度,就祇能是较强的一种制度。美国南北战争前,实际上形成了两种制度对抗的两大阵营,大有成为南北割据的二元制国家之势,要避免它出路祇有一条,就是北方战胜南方,重新统一在北方的制度之下。

  3、“一国良制”

  国民党的基本立场是承认一中,但用“一中各表”支撑具有“独台”性质的B型“两国论”。而在统一的问题上,一是搞“国与国”的统一虚构;二是试图以制度为藉口避谈统一;三是不切实际地奢望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作为可望而不可即的愿景。台湾常常有人讲,两岸统一不是实行“一国两制”,而是要实行“一国良制”,意思是两岸统一在某种所谓“良制”之下。更有人直截了当地说,“一国良制”就是“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这就是说,大陆的制度不是“良制”,台湾的制度是“良制”,所以要用台湾的制度统一中国。这显然是一部分中国国民党人的想法,是他们反对“一国两制”、主张以不可能实现的“一国一制”构想取而代之的招数。

  在民进党那里不是两制或一制的问题,也不是良制或恶制的问题,而是如何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路径和方法问题。须知民进党的立场,基本拒绝一国,但在实在说不过去时,也拿良制来自圆其说,实则是遮挡一下,能拖就拖。一个实例就是“务实的台独工作者”赖清德的一番骗人告白:“我们要认清文化同源是事实,但政治上我们各自拥有主权,中国一定要认知到这一点,如果要跟台湾统一,须征得台湾人民同意,中国亦须持续改变,民主化是其中之一,才有可能统一,否则根本不可能。⑥”这种各自拥有主权的说法不正是“两国论”吗?既然是两国,统一的法理基础何在?实际上他打心里就不承认台湾与大陆是一国,而所谓持续改变、民主都是拒绝统一的藉口和说辞。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