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文献计量学视域下的《中国评论》
——以近三年《中国评论》刊载的文献为研究对象
http://www.CRNTT.com   2018-05-16 00:20:46


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
  中评社╱题:文献计量学视域下的《中国评论》——以近三年《中国评论》刊载的文献为研究对象 作者:游志强(武汉),武汉大学中部院博士生、两岸及港澳法制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作者通过对近三年《中国评论》刊载的495篇文献的计量统计和视觉化处理,以纵横浅深四主线为纲,就《中国评论》的栏目设置、作者属性、区域分布、研究主题等指标展开测算。发现几个规律并得出结论:总体而论,《中国评论》堪称两岸关系研究领域权威性刊物,在海峡两岸学者群和相关政策研究部门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影响力。

  前言

  文献计量学是一个交叉性学科,它是以文献体系和文献计量特征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统计学的计量方法,研究文献情报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进而探讨研究对象的某些结构、特征和规律的一门学科。文献计量学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得出分析之前我们不知道或无法确证的某个隐含事实。这些资讯不可能事先以显性文本的方式表达出来,只能通过对大量文献群的定量分析予以事后揭示。 本文希冀借助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中国评论》近三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绘制出《中国评论》所刊载文献的知识图谱,为当下和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可供比照的有效资料和结论。

  在分析文献情报之前,需要说明的问题包含有样本文献的选定、研究方法和测度指标的选择等。首先,关于研究样本文献的选定,本次研究以《中国评论》近三年来刊载的文献为研究样本,以2014年8月号(总第200期)为起始,至2017年9月号(总第237期)为截止,共38期合计495篇文献。其次,关于测度指标的选择,主要是以样本文献的特性和研究目的为依据,在本次研究中,拟对样本文献的栏目设置、作者属性、区域分布、研究主题等指标展开测算,以期从中总结规律。最后,关于研究方法的选择,一般而言,文献计量分析法围绕样本文献的资料,沿纵、横、浅、深四大主线展开分析。在本次研究中,所谓纵主线,主要关注样本文献的时间分布情况,把研究议题的关注度变化与时政热点紧密契合,从而把握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所谓横主线,主要关注样本文献的地域分布情况、研究机构分布情况等指标,进而判断相关研究的基本格局;所谓浅主线,主要关注研究主体基本属性所涉及的各类指标,判断相关研究主体的基本结构以及他们对研究领域产生的影响;所谓深主线,主要关注样本文献的选题情况,分析相关研究的主流群落分布情况。在各类测度指标和统计方法基本确定之后,拟运用OFFICE办公软体(EXCEL软体、SMART ART软体)和SPSS等软体,对样本文献做各类统计和视觉化处理。这就避免了单纯样本资料罗列的枯燥,使各类统计结果能够更加清晰可见。

  表1:栏目设置及刊文数量表(2014.8-2017.9)

  栏目设置分析

  近三年来,《中国评论》从第200期到第237期,38期刊文495篇,每期刊文量从9篇到17篇不等(2016年5月号刊文9篇,2016年9月号刊文17篇),期均刊文量约为13篇。而从2014年8月号至2017年9月号,38期总共涉及智囊阔论、政治观察、两岸聚焦、台湾论衡、观察与思考、战略透视、时政解析、时代思潮、焦点传真、海峡论丛、台海风云、智库报告、香港论语、智库评析、台湾社会等在内的36个栏目。这36个栏目并不是每期都有设置,如表1所示,每个栏目的刊文量不等,差距较大,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思想者论坛”这一栏目是针对一些热点主题的论坛综述,因此,没有纳入本次研究的对象之中。

  表2:高生产能力作者分布表(2014.8-2017.9)

  作者属性分析

  495篇样本文献中总共抽取出作者195位(只包含第一作者,基本考虑同名不同人情况),独着文献478篇,占比约为96.6%,合着(包含两位作者及以上合作撰写论文)率为3.4%。根据普赖斯定律(撰写全部论文一半的高产作者的数量,等于全部科学作者总数的平方根) ,高生产能力作者集合的数量约等于全部作者总数的平方根,得出前14位( ≈13.96)为高生产能力作者(高生产能力作者只考虑第一作者的情况)。如表2所示,在本次研究样本中,高生产能力作者第14位是并列第14位的3人,因此,研究样本中高生产能力作者共计16人,总计发文189篇,占全部研究样本的比重为38.2%。

  495篇样本文献的作者资讯中有明确注明职称资讯的有353篇文献,对这353篇文献进行建模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就职称差异的视角而言,正高职称的人数最多,以258人占据了73%的比例,副高职称以51人名列第二,占到了14%的比例,两者合计已经占据了整个样本容量的87%,由此不难发现《中国评论》发文作者表现出的职称聚集效应。分析其原因,最为关键的因素在于《中国评论》刊载的研究文献以涉及台湾问题和香港问题为主,而台湾问题和香港问题的研究不同于其他主题的研究,这类研究需要长期的理论积淀和实践观察。而正高职称与副高职称的作者经历了长期的学术氛围浸润,具有更加敏锐的问题意识,自然会导致表现突出。 

  图1:作者结构分布图(2014.8-2017.9)

  表3:样本文献研究机构(前10名)分布表(2014.8-2017.9)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