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题:两岸认同过程——陈孔立、艾明江师生对话录 作者:陈孔立(厦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台湾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985工程”台湾研究创新基地成员;艾明江(厦门)整理,中共厦门市委党校统战理论教研部博士、副教授
两岸认同是双向的,是互相认同,是从两岸互相视对方为“他群”到互相视对方为“我群”的变化过程。要不断扩大两岸群体相互认同的范围,彼此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终达成两岸认同。“差异——冲突——融合——认同”是建构两岸认同的必经路径。两岸认同过程是由“他群”走向“我群”的过程,也是从敌人走向对手、朋友和家人的过程,这其中充满了从差异到共识,从冲突到融合的矛盾发展思维。两岸共同价值是两岸共创、共有、共享的新的文化的体现,建构两岸共同价值的目标在于达成两岸的文化认同和群体认同。从这里看,两岸共同价值就是达成两岸认同的中间媒介。
一、“两岸认同”与“双重认同”
(一)什么是两岸认同?
艾:习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强调两岸同胞要“加深相互理解,增进互信认同”。近年来,“两岸认同”引起学术界重视,有人认为两岸认同是两岸关系的核心问题。到底什么是“两岸认同”,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陈:认同理论的核心问题就是首先要回答“我是谁?”、“我归属于哪个社会群体?”,“认同是指出自己的特征,确定自己属于哪一种类属、不属于哪一种类属的活动。它是行为体的一种社会定位。”①高阶层次的群体认同就是国家认同,要回答“我归属于哪个国家?”。因此,“认同”概念离不开两个核心关键字:“我群”和“他群”。“我群”归属于哪个社会群体(即“我群”),一定要和另一个群体(即“他群”)相区隔。根据上述要点,两岸认同就是指两岸民众共同认同双方是“我群”,即认同“两岸一家人”,两岸都是中国人。可以看出,两岸认同既是一种群体认同的范畴,也属于国家认同的性质,即双方认同“一个中国”。
(二)怎样看待“台湾人认同”?
艾:目前台湾社会中“台湾人认同”占优势,而“中国人认同”则处于劣势。“台湾人认同”一方面是对“我者”的归属感,另一方面则是与“他者”的身份区隔,而这“他者”就是“中国”,因为国际上认同的“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于是出现两种对立的看法:有人指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现在台湾人不承认是中国人,似乎已经不属于“不打”的范围了;还有人认为“认同台湾人”是对中国的背叛,就是“台独”,应当给予严厉的批判。有人认为应当让台湾人民放弃“台湾人认同”才能做到“中国人认同”,您怎么看?
陈:应该说,在两岸认同中,出现“台湾人认同”是客观正常的现象。所谓“台湾人认同”是表明“我与这个群体之间的归属关系”。影响这种认同的因素主要有:1、地理因素——大家都住在台湾地区;2、文化因素——包括语言、文字,大家都受到台湾现有的文化的影响;3、历史因素——大家都经历过台湾近几十年的历史,有共同的历史记忆;4、制度因素——大家都生活在台湾现有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之下,有共同的生活经验。这一切都影响到台湾民众对台湾有认同“归属感”,也把他们与不是生活在台湾地区的人区别开来。因此,生活在台湾地区的人主观上认同台湾,自认为是“台湾人”,是很正常的。如果民众生活在台湾地区,而不认同台湾,或不能建立起命运共同体,那么,他们怎么可能认同中国(包括大陆)并与大陆建立命运共同体呢?另外,“台湾人认同”也不完全等同于政治态度,不等于主张“台独”。所以,两岸认同对台湾同胞而言,可以有“双重认同”,既认同“我是台湾人”也认同“我是中国人”。
(三)两岸认同是双方共有的认同建构
艾:对于两岸认同,有一种观点较为普遍,认为两岸认同在大陆不存在问题,因为大陆同胞全部认为自己是中国人。问题关键在台湾,因为不论是国民党还是民进党以及岛内多数民众都以“台湾”或“中华民国”为“我群”,而以“中国大陆”或“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他群。所以,建构两岸认同就是要让台湾同胞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还有一种说法也较为普遍,认为大陆方面早已承认“两岸一家人”,但台湾方面的抗拒心态依然较为严重,甚至很多人不敢说自己是中国人,因此,两岸认同的症结不在大陆,而在台湾。
陈:对于上述这种说法,要理性客观看待,当我们通常说“国内”、“我们中国”的时候,是否已经把“台湾”包括在里面?当两岸同胞相处的时候,时常出现“我们”、“你们”的说法,这就事实上已经把台湾同胞视为“他群”了,这种自动进行群体分类的做法也显示出大陆同样存在两岸认同的建构问题。实际上,在现实交流中,相当多的大陆民众还是以自己(中国人)为“我群”,以认同“台湾人”的台湾民众为“他群”,这种主观上的群体分类反映出两岸认同在大陆也依然是一个需要重新建构的过程。
国家认同不仅是涉及到台湾同胞在国家统一进程的认同建构问题,也包括了大陆同胞的认同建构,这就意味着两岸认同建构一定是两岸所有同胞共同参与完成的过程,而非仅仅属于任何单方面的建构任务。一方面,要做到台湾民众认同自己是中国人,或既是台湾人又是中国人。另一方面,也要做到大陆民众不要把台湾同胞视为“他群”,而视台湾同胞是自己人(“我群”),真正认同“两岸是一家人”。这种双方在认同层面的共同建构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两岸认同,国家统一进程中的认同建构问题才算最终完成。
所以,两岸认同是双向的,是互相认同,是从两岸互相视对方为“他群”到互相视对方为“我群”的变化过程。要不断扩大两岸群体相互认同的范围,彼此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终达成两岸认同。
(四)两岸关系的政治定位与两岸认同
艾:两岸关系的政治定位问题与两岸认同有重大关系。台湾地区的一些政党或人士认为,两岸认同就是要台湾单方面向大陆认同,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必然会吃亏。因而提出了如下看法:两岸地位应当是对等的,“中华民国”(或台湾)是主权国家,不能等同于港澳,不能接受地方对中央,两岸要组成共同体,采用欧盟模式等等。这个问题不解决,两岸认同就无法达成。
陈:是的。这里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有误解,两岸认同不是社会制度的认同,不要求双方认同一样的社会制度。大陆一贯遵循“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尊重台湾同胞对现有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台湾同胞也要尊重大陆民众对现有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选择。所以,两岸认同不是“一国一制”,不是合而为一,不是“一方吃掉另一方”,也不是一方认同另一方,不是消除双方社会制度的差异,而是尊重差异,包容差异,正确处理差异,互相融合,和而不同。
另一个则是有关两岸关系政治定位的问题。两岸认同不是“国”与“国”的认同,中国领土主权不可分割,这是毫无疑义的。关于两岸认同与两岸政治定位问题,目前存在许多不同的看法。台湾方面不赞成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大陆学者有的强调大陆是中央,没有商量余地。但也有不同的看法,例如,有学者指出:“大陆学术界普遍认为,两岸在统一前的政治关系既不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也不是主权国家或分裂国家之间的国际关系。”还有人提出如下看法:“一个中国内处于两个不同制度社会、两个对立政权下的社会群体”;“一中两体”;“一个中国两个平等政权,中国代表权互补”;“1+X”(或“1.6府”),“大小不一的两府”;“一国两府一中央”;“一国内部两个政治体系间的特殊关系”;“对内,一国两区,对外,一国和一区”;“政治定位平等,不存在谁中央谁地方的问题”等等。所以,在建构两岸认同的过程中,两岸关系中的政治定位问题必须要在两岸平等协商“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时给予妥善的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