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的两岸关系应有新气象、新作为。 |
中评社╱题:新时代的两岸关系能否展现新气象 作者:张百达(台湾),自由撰稿人、两岸政策协会副秘书长、前民进党中国事务部副主任
作者指出,一旦蔡英文的“维持现状”路线失败,这不仅将代表其个人的失败,也形同绿营内部主张两岸交流对话务实路线的失败。尤其,如果明年台湾社团有关“正名”的独立公投正式启动甚至获得通过,则自去年十九大以来有关“时间表”议题,恐将不必等到2050年或2035年,而是可能“被迫”提前到眼前。问题是,当前两岸执政当局与台湾社会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前言
今年二月中央召开对台工作会议,当时出席并于三月两会接替原政协主席俞正声职务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汪洋,在会议中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台工作重要思想”,还提到“必须长期坚持、一以贯之,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在对台工作中坚决贯彻落实,推动对台工作在新时代有新气象、新作为”。①
一、2018两岸关系的挑战
然而,由于两岸关系具有相当复杂性,其发展向来容易受到各种变数所影响,除了存在于两岸之间以及双方各自内部的各种变因外,也往往受其他外部变因所牵动,这使得两岸关系发展不仅充满机遇与挑战,同时也考验着两岸领导高层的战略互信与两岸关系的战略稳定。
若从目前发展态势观察,今年的两岸关系不仅令人难以感到乐观,甚至可以说是充满挑战。试举下列几点观察:
(一)中美战略博弈下的台海情势
首先,是美国因素的作用。美国因素对于两岸关系发展往往具有重大的影响。例如,冷战时期由于中、美双方为共同防范苏联扩张的战略要求,美国基于国家利益,最终放弃据守台澎的蒋介石政权,从而与北京所代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另方面,则是在“三报一法”基础上,与台湾方面维持长期的非官方关系。
然而,中国大陆经历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之后,如今不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维持世界经济成长的重要动力,其军事实力以及国际影响力亦随之不断提升,不仅逐渐改变亚太地区的战略格局,也挑战着美国向来自恃的“一超”及惯行单边主义的全球地位。去年十二月,美国川普政府公布首份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其中便将中国和俄罗斯列为美国的竞争对手,称其试图挑战美国的地位,并威胁到美国的繁荣与安全。
为了牵制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冷战时期国际强权政治所惯用的“代理人战争”的戏码重现,而台湾的地位,也在美国寻求遏制防堵中国大陆崛起的大棋盘中,再度被重新重视与提升。近期《台湾旅行法》的通过、台美高层互动的升级与对台军售质量的提升等,或可视为此一战略背景下的时代产物。
尽管《台湾关系法》将台美律定为非官方关系,事实上,美国国内法中并无法律规范限制台美高层互动的层级;过去以来,主要系于美国白宫及国务院等行政部门的自我节制。然而,即便如此,以倡议性质而非具强制性的《台湾旅行法》的通过,虽然不能视为实现台美领导人互访或双方建立或恢复正式外交关系的前兆,但已引起北京方面的高度警惕。
台湾社会各界对于提升台美关系确实存在普遍的期待,但这并不能简单化约为“反中”,或认为台湾朝野对于改善两岸关系不抱任何期待或意愿。但不可讳言的是,北京当局究竟将如何看待并回应此一情势,将影响今后两岸关系的稳定与发展方向。
(二)台湾政局发展的内在变数
由于北京当局对蔡英文前年五二0就职演说给予“未完成答卷”评价,不仅使得选前即已降温的两岸关系至今未能重启回温,也形同错失与当前民进党内两岸务实主流路线进行对接的机会,甚至错失两岸依各自“现行规定”的政治与法理基础上,建构不因台湾政党轮替影响、有利于长期稳定发展两岸关系的政治机遇—尽管这个机遇依然存在。
从目前来看,除了今年有关陆委会主委在内的政府高层人事安排,特别是蔡总统在2月出席“大陆台商春节联谊活动”时提到:“我一向都主张,区域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两岸关系是当中最重要的关键”、“面对两岸的新情势,我们始终坚持‘承诺不变、善意不变,不会走回头路’”,以及“两岸关系的未来动向,取决在双方能否互释善意,并且能够良性互动”②等发言观察,蔡在大选期间所提出的期待两岸关系稳中有进的“维持现状”基本路线,应该还是其追求的政治目标。但随着国际情势、两岸互动,以及台湾内部政治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这样的路线能否持续或落实,却也面临许多严酷考验。
除了当前中美战略竞争牵动台湾在其中所处的地位格局外,由于两岸官方关系迄今仍然处于冻结低宕的情况下,任何有关台美实质或形式政军关系的提升,不仅容易加深北京方面的既有疑虑,从而可能导致更加强调遏制与围堵的政治思维与政策路线;另一方面,蔡英文在台湾及绿营内部的政治声望与政治地位是否稳固,行政团队对于由蔡总统所主导的两岸政策路线是否能够保持协调一致③,以及台湾内部政治团体是否随着选举提出各种可能触动对岸《反分裂国家法》的公投等,都将牵动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
尽管蔡英文“维持现状”两岸政策路线经过总统大选的洗礼,具有相当的民意基础,也是对选民的政治承诺,但仍遭受来自各方的挑战。除了深绿独派不满意,近期甚至有对岸涉台官员语出惊人,将其“维持现状”也视为一种“台独”④。但实事求是而论,除非采取“急统”或“急独”,否则,从当前两岸关系的历史进程来看,这样的路线主张不仅符合现阶段两岸关系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最为务实合理的选择路径,在保留争取开展交流对话空间之余,也避免面临必须直接摊牌的政治局面。
因此,一旦蔡英文的“维持现状”路线失败,这不仅将代表其个人的失败,也形同绿营内部主张两岸交流对话务实路线的失败(反之,这能算是北京对台政策的成功吗?)。尤其,如果明年台湾社团有关“正名”的独立公投⑤正式启动甚至获得通过,则自去年十九大以来有关“时间表”议题,恐将不必等到2050年或2035年,而是可能“被迫”提前到眼前。问题是,当前两岸执政当局与台湾社会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二、有关北京对台政策的再思考
甫接任总统府秘书长的陈菊,在民进党内资历辈份地位崇高,其日前以高雄市长身分访问华府,获得美方相当高规格接待。事实上,陈菊在过去市长任内,也曾多次前往对岸进行交流访问,同样受到对岸的高度重视。但近年来,北京方面因所谓两岸交流政治基础问题,拒人于外地抵制了包括陈菊在内所有绿营县市首长的登陆访问。
在北京当局眼中,或许这次陈菊出访会被视为美国打“台湾牌”的一环,延续着过去美国政府提出的“亚太再平衡”,以及当前川普当局为遏制中国大陆这个战略竞争对手崛起的政治考量。甚者,早在今年3月中旬美国签署通过《台湾旅行法》前,北京已先采取了某种的“台海再平衡”策略—选择在二月二十八日这个台湾历史上象征着巨大伤痛的敏感日子公布“31项对台措施”,以应对中美双方在台海地区的角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