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深化“九二共识”之探究
http://www.CRNTT.com   2017-03-12 00:19:19


 
  2、“九二共识”有其完整性的内涵。1992年两会在香港会谈,双方经过一系列函电往来后确立了“九二共识”,大陆海协会表述:“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涵义”。台湾海基会表述:“在海峡两岸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但对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归纳两会的表述,就是双方均“坚持一中”;“谋求统一”;暂时搁置“一中内涵”分歧。毫无疑问,双方的表述,实际作了“求同存异”的处理。因此,“九二共识”重点不是“一中各表”,而是“一中原则”。从完整性讲,不要忘记,更不能放弃,还有两岸“谋求统一”。很遗憾,马英九主政8年的大好时光,重点在强调“一中各表”,背离了“九二共识”的初衷和核心意涵,以所谓“不统、不独、不武”的三不政策,应付大陆。正如马在美国演讲的所谓“台湾大策略”(和陆、友日、亲美),一语道破天机,现出甘做美、日“棋子”的原形。

  3、“九二共识”并未解决“一中”内涵。代表两岸执政的国共两党,达成以“九二共识”为共同政治基础,勉强解决了“一中”原则问题,但并未解决“一中”内涵,这是最大的遗憾和缺失,也是两岸政治关系无法突破的重要原因之一。两岸“深水区”中的结构性、深层次的重大政治分歧,即双方无法回避的正是“一中”内涵,即对“中华民国”的政治定位,也就是代表中国主权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中华民国”。因此,两岸政治僵局始终卡在“一中”内涵的重大分歧上,要想继续推动两岸政治关系向前发展,以“九二共识”为基础,显然己无法完成。然而,民进党看出“门道”,知道国共两党以“九二共识”为共同政治基础,既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又争得台湾多数民意,这对国民党执政加分。而民进党拒绝“九二共识”,虽然不能打开民、共交往之门,也影响其执政而减分。但民进党捕捉到,国民党坚持“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大陆坚持“一中原则的九二共识”,民进党则“乘虚”而入,提出“维持两岸现状”,以此来应对国、共两党及美国。

  4、“九二共识”的台湾民意如何定义。严格讲,“九二共识”的达成,在两会整个商谈过程中确有文件往来证明,这是客观事实。但双方没有签署任何的文字协议加以确认,这也是客观事实。但民进党不能以此为藉口,说台湾民众不知道什么是“九二共识”,民进党也没有看到有协议或没有参与商谈,故不承认、不接受“九二共识”。民意可以引导,不可以误导。而两会是两岸当局授权的民间机构,代表人民商谈达成的共识,完全有资格代表民意。两岸当局应负责任地“为民执政”,代表主流民意做决策和制定相关政策。所以,台湾一般民众不知道、不清楚或不关心20多年前两会达成的“九二共识”,并不等于不存在。2005年4月“胡连会”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新闻公报,讲到“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同年8月国民党十七大将坚持“九二共识”列入“党纲”。2012年12月中共十八大将“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写入政治报告。因此,“九二共识”是国共两个执政党代表两岸政府和两岸人民达成的政治共识。

  “九二共识”需要巩固、发展、深化,为两岸和平发展“保驾护航”,
  并为两岸渐进融合,创造提升的条件

  1、岛内己有研推新版“九二共识”的期许。“二十一世纪基金会”董事长高育仁提出要“超越九二共识”;洪秀柱质疑“九二共识”要维持多久?走到最后是不是就变成“独台”?苏起提到“九二共识”己经到顶,“一中各表”无法解决两岸政治分歧,包括“不统、不独、不武”也愈走愈狭隘,两岸互动需要一个创新思维、新名词或新概念。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助教李毓峰认为:“九二共识”的政治模糊艺术,实已难因应当前和未来两岸进行政治性协商。《中国时报》曾发表文章称,国民党更要认清“九二共识”已完成历史使命,“各表”的两岸关系并不能确保台湾的有利未来。除上述期许外,岛内也有新版“九二共识”的构想。如“一中大屋顶”理论;“大一中”架构;“一五新观点”等。蔡英文访美避谈“九二共识”,但为了选票也表示,诠释和名词的使用问题,可继续“求同存异”,也算是一种从“高调否定”,变为“低调回避”。日前,陆委会主委张小月也承认,是在考虑“九二共识”之外的新共识。因此,岛内上述种种论述与期许,可否作为两岸现阶段的一种“过渡”方案,在两岸既有的政治基础上,尊重过去已有的默契与合作及良性互动的历史,共同研究推出双方都可接受的另类新版“九二共识”?

  2、需要打破“一中各表”永久化。研推新版“九二共识”的目的并不是、也不可能解决目前两岸政治定位分歧,只是需要一个阶段性的新的“过渡”方案,争取广大台湾民众认同,在新版“九二共识”基础上,以利于开启两岸政治对话。当然,设计新版“九二共识”论述非常重要,笔者建议可否分两步走:

  第一步,概述为“中华共识”。“中华”与“中国”仅一字之差,台湾民众与数千万海外华人,包括港澳同胞,没有人会怀疑自己是“华夏之孙”。尤其“中华民族”四个字,岛内更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台湾竞争力论坛多次民调:80%以上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分子”。同时有据可查,以“中华台北”名义参与国际组织和活动也有先例,台湾蓝、绿当局虽不喜欢,但也能接受。因此,构建“中华共识”的新版“九二共识”,重点突出“两岸同属一个中华民族”。选择一条自下而上、有民意作后盾的路径,把实现“中华梦、台湾梦”这一命题,交给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13亿中国人,一起来“共同缔造”一个“新中华”,从而为目前的“九二共识,一中各表”解套。

  第二步,概述为“一中两治”。“一国两制”核心是“一个中国”;“两制”涵指“两种社会制度”。在“一中框架”下,“两岸自治”(港澳“一国两制”模式即:一个中国,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60多年来两岸的确是在两种社会制度下“自治”。2013年北京“习连会”、“习吴会”,达致在“一中框架”或“一中架构”下定位两岸关系,两岸不是“国与国”的关系,是否初步找到了聚焦“两岸自治”的法理基础,即两岸各自依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民国宪法”),均“坚持一个中国,追求国家统一”?客观上讲,“一中框架”内的两岸“治权”,由“主权实体”与“非主权实体”共存。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终结“中华民国”代表中国主权,正式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至今这个具国际法的历史性、合法性“决议”,在国际上并没有改变。目前两岸关系现状不是国家“主权”的分裂,而是两岸“治权”的分离,也就是两岸共同享有“主权”,各自依法实施“治权”(台湾当局对“台澎金马”拥有“独立”的司法、立法、行政权)。

  3、构建新版“九二共识”可行性分析。在台湾大多数民众建立“中华共识”的新版“九二共识”概念基础上,红、蓝、绿有无可能共同构建“一中两治”,最终“共同缔造”统一的中国?在两岸和平发展初级阶段,不妨先将“深水区”中的“治权”议题,作为“合情合理安排”、并为之努力的方向来探讨。这也是依“一国两制”构想,进一步厘清台湾“治权”较为理想的选择;尊重“台人治台,高度自治”,也有利于台民众减少所谓“矮化”疑虑,增进“一中”认同;对未来条件成熟时两岸进一步讨论“主权代表”、最终为“主权代表”问题找到可行的解决方案定有帮助。建议两岸智库先行,将台湾的“治权”作为议题来探讨,相信这一重要举措本身,就是与时俱进,就是重大突破。2015年5月4日“习朱会”,习总书记曾强调要“聚同化异”。更提醒国民党,“虑善以动,动惟厥时”,意在不要“久拖不动”,尽早开启两岸政治谈判。国共两党及两岸红、蓝、绿学者,可先行展开讨论,循循善诱,循序渐进,深化“九二共识”,寻找新版“九二共识”,为建立两岸“定期化、机制化”政治谈判平台,为真正让台湾朝野各政党团体、广大民众接受“两岸同属一中”,做好前期基础性工作。

  4、关于构建新版“九二共识”配套宣导。

  一是链接“中华民族”宣导新版“九二共识”。台湾民众为什么对“中国”两个字敏感、抵触?为什么“中华”两个字能够成台湾民意最大公约数?道理很简单,因为“根”是“中华民族”,无法否认自己是炎黄子孙。而且,“民族”认同比“国家”认同政治色彩少,认受性高。“中华民族”认同不仅是台湾民众心中的一张名片,也是全球海外数千万华人与13亿中国人心中的一张名片。因此,在目前两岸政治无解的情况下,先行唱响和平发展阶段的“中华民族”认同,并让台湾民众“入耳、入脑、入心”,有助于台湾民众逐渐理解、认同新版“九二共识”。

  二是链接“一带一路”宣导新版“九二共识”。建设“一带一路”是中国国家战略。台湾作为中国一个近海岛屿,属于天然“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并且近30年两岸经贸依存度增大,台湾经济与大陆经济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马英九当局看到经济发展大趋势,不顾绿营反对,赶在截止日前一天申请加入“亚投行”。台湾作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国际经济大舞台中,既可逐步培养台湾民众“两岸一家亲”、“命运共同体”意识,又有助于反制“台独”负面影响及加强两岸民众的“心灵契合”。

  三是链接“一国两制”宣导新版“九二共识”。“一国两制”主要被台湾政客及既得利益集团“污名化”,相当一部分中产阶级和一般民众并不清楚,或认知甚少,误以为“一国两制”是中共“吞并”台湾,从而心存疑虑,乃至“反共、恐共、惧共”。而对“一国两制”的宣导,在港澳有一些研讨,在台湾几乎没有声音。即便有也是原则性强,贴切民生弱;讲“一国”多,讲“两制”少;讲“和平”多,讲“统一”少。2014年9月习总书记会见台湾“和统团”时指出,“一国两制”在台湾的具体实现形式会充分考虑台湾现实情况。所以,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反复、耐心向台湾民众解释说明,“一国两制”与台湾民生、两岸共赢、中华振兴,休戚相关。而且,台湾的“一国两制”模式不等同于香港、澳门的“一国两制”模式。

  结语

  总而言之,2016年台湾政党轮替后,两岸关系面临台湾内部结构性复杂变化,包括国、民两党政党实力消长、地方政治版图改变、反当局公民运动兴起、民意走向日趋堪忧等。两岸关系的“脆弱性、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决定了,反复与波折在所难免。同时,两岸关系也受到美国政党轮替后特朗普及共和党新政府“不可预测”的挑战。因此,长远思考两岸政治关系,“九二共识”需要重新检视。要引导国民党推动共同构建新版“九二共识”,迫使民进党不要走得太远。同时,也要遏阻国、民两党的“独台”与“台独”合流,确保“台海稳定,和平发展”。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7年2月号,总第230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