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台湾政党政争永无休止的主要原因
政治没有“绝对性”的永久不变,但政党力量的彼此“消长”,确是有其“必然性”。当今,台湾政党政治基本格局是,“一大(民进党)一中(国民党)两小(时代力量和亲民党)”。民进党绝不会放弃继续封杀国民党,国民党也不可能短期内彻底消亡。国、民两党主导台湾政治的基本格局不可能改变,未来相当长时期仍将是蓝、绿占据台湾政治舞台。原因是:
(一)政治制度与政治结构所决定。国民党去台后沿用大陆时期的政治体制,政权机构由“总统府”及“行政院”、“立法院”、 “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组成;政制采用“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但李登辉推动“修宪”废“万年国代”、民选“总统”。民意代表113个“立委”、县市议员907个、县市长22个、乡镇市长360多个、村里长7000多个,全部实行民选制度,民进党执政仍维持原政权体制。无可非议,选票决定台湾政治,台湾地区实行民主产生的领导人,适合现今台湾政治。但同时带来的问题错综复杂,现今“总统制”,“总统”有权无责,可直接任命“阁揆”;“行政院长”有责无权,所以走马灯似的换上换下(2000-2016共十六年己换14人次),其原因之一是,政治制度决定政治斗争难以避免,尤其民进党“斗争性”强烈。另外,有些有特殊背景、比较走极端的台湾政团干政、媒体督政,也起到政党政争升级并扩大化的作用。
(二)政党政治内在斗争规律所决定。政党政治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政党围绕“巩固政权与夺取政权”的斗争,是没有硝烟的政党存亡与“你死我活”的政治权利斗争。台湾政党政治从地方基层政权、县市政权选举,逐步发展到1996年“总统”首次直接民选,历经数十年发展,政党政治也逐步走向“常态化”。因此,现今台湾政局呈现两党或多党政争格局,已经成为政党政治的内在规律。当然,看朝野政党恶斗,乃至政党内部政争,持续不断,应属正常。但台湾所谓的“民主政争”已被政党政客所扭曲,不仅选举手段极其卑劣,各种“污名化”、“栽赃”、“以假乱真”等案例也不少,乃至于2004年大选前一天,竟然发生“319枪击”事件,两颗子弹,何处飞来,悬案至今未破。台湾政争的“奇特性”,成为世界笑柄。
(三)政治利益集团的利益所决定。财团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政权即执政当局的支持而寻找“靠山”;政党的生存与政权,需要财团即选票的支持而寻找“金钱”。国、民两党分别代表了台湾各自政治利益集团,其背后均有不同政治理念的大财团和媒体支持。当然,国、民两党又各自面临内部派系利益集团的挑战。多数政党政客投机性十分明显,就是政治很现实,“西瓜偎大边”,很少有死心塌地为政党服务的,多数是察言观色,见风使舵,利用政党或相互利用,谋取最大利益。每到选举,为产生候选人先从蓝、绿各自阵营“杀到见骨”,然后才是蓝、绿对手“相互厮杀”。甚至内斗时,因无法妥协,与党分道扬镳,脱党参选。2000年“总统”大选,宋楚瑜脱离国民党自行参选,让民进党陈水扁渔翁得利,国民党首次丢掉政权,整个利益集团巨损。2016年国民党“换柱”闹剧,也一样是自损。2012年大选蔡英文与苏贞昌争取“出线”,民进党内部也同样杀得天昏地暗。2014年台北市长选举,民进党学聪明了,在无胜选把握下将选票“灌水”给柯文哲而击败国民党,目的显然也是维护民进党的利益。
(四)台湾政治无法回避两岸关系。台湾政局如何发展,本属于台湾内部政治、经济、社会、民意等问题,选票也是从台湾有资格的选民手中投出,各层级的权力全部由台湾选民自己决定,大陆从未干涉,也无意干涉。但由于两岸关系是一个中国内部的特殊关系,千丝万缕,无法隔断。两岸开放30年,经济、社会、人员交往,热络频密。其中,各种交往涉及到大陆的对台方针、政策,台湾政党在选举中无可回避。过去几次大选,国、民两党均围绕两岸议题激烈攻防,民进党操作“统独”、“族群”矛盾,攻击国民党“亲中卖台”;2016年选举,民进党模糊应对“一中原则的九二共识”,用“中华民国宪政”、“两岸关系条例”借壳上市,用“维持现状”包装“台独”,获得选票,重返执政。2018年台北市长选举刚开始,曾任七届“立委”的丁守中公开宣称,“大陆是我父,台湾是我母”。毫无疑问,台湾政局受到大陆的“间接”影响。当然,蓝、绿内部各自对两岸路线都存在截然不同的政治立场,但理性与务实一方的力量,相对薄弱,影响有限,不具主流。
(五)美日对台战略暗中把控台湾政局。美、日两国出于“以台制华”战略的需要,长期支持国民党政权,严重干涉中国内政。冷战格局打破后,中美于1979年1月建交,中日于1972年9月建交。但美、日并未放弃台湾和支持台湾政权。美、日两国都希望台海和平,但是一个“和而不统”的海峡两岸,一个长期分裂的中国,更符合两国战略利益。美、日两国也不希望极端“台独”影响中美、中日关系大局而被拖“下水”,使美、日失去“亚太战略”中一个可利用的“棋子”。候任助理国防部长薛瑞福2017年11月16日在最近一次参院听证会上称,“支持美台军舰互访”,称这与美国自己定义的一中政策“完全符合”。而国、民两党执政都幻想依靠美国当台湾的“保护伞”。尤其,民进党执政采取“亲美、拉日、抗中”策略,更给了美、日操控台湾政治的机会。
五、未来台湾政局走向及对两岸关系影响
台湾政局乱象是常态,未来也很难一时改变。表面上看与政制有关,四年一次的选举,蓝绿政治斗争“白热化”。但从根本上看,是政党打着“民主政治”的旗号,实行的是“民粹主义”,“蓝绿光谱”、“抹红抹黑”、“亲台卖台”、“统独”议题,充斥政治,学到了西方民主“表象”,却没有学到西方民主“实质”。而且,从陈水扁、马英九,到蔡英文,都不完全具备强人政治特质,当局都未形成强势管治。
(一)国、民两党的权力斗争仍将是台湾政争焦点。台湾政局,不看太远,看蔡接下来执政的几年,权争将依然多变。2018年地方政权选举在即,民进党目标是守住既有的席位或取得更好成绩,但选举大环境是,社会矛盾突出,经济发展乏力,反“年金改革”,“军公教警消”集会抗争,民怨四起,不利民进党。国民党理想中要夺回失去的政权,权力争夺不遗余力,但党内上下团结是最大困境。由此可以看到,政党恶斗持续将不可避免。蔡将以“内政为先”、“维持现状”,欺骗民众。至于台湾社会、经济、民生,乃至于两岸关系,走一步看一步,能解决一些最好,不能解决,“维持现状”就好。两岸交流已有30年,陆委会曾主导举办“小三通回顾与展望”、“两岸交流30周年回顾与前瞻”、“中共十九大之权力格局与政策前瞻”、“两岸经贸交流回顾与前瞻”四个研讨会及“两岸30周年邮票特展”,其目的也想为两岸关系“减压”,只要稳住执政地位,保持2018年地方执政优势,为2020年保住政权和民进党连续执政,不让国民党有一丝“翻身”机会,就会放软身段去做一些所谓“善意”的事。
(二)民进党内部派系盘根错节但能团结一致对外。蔡英文及民进党当局,始终脱离不了“朝野政争、经济民生、两岸关系”等压力和挑战。尤其,党内派系利益分配,需要“平衡”各方;2018选战将来临,需要摆平内部参选人竞争;“台独”基本教义派给蔡压力,不满拿到政权但未“制宪台独”。这些问题蔡既不能得罪,也不敢迁就,需要审慎、巧妙因应。况且,蔡加入民进党的时间不长,没有扎实的政治根基,也不可能一言九鼎。面对党内实力最大且根深蒂固的新潮流系,以及极端“台独”势力的阻力等等,对蔡能否稳住局面影响不小。目前,民进党内渐渐浮上枱面“逼宫”挑战2020年大选的赖清德,显然是蔡的强劲对手,蔡能否顺利获党内初选提名,还是未知数。但蔡的优势在于,党内各路派系为了共同的政治利益和目标,在鲜明坚守“台独”的旗帜下,团结一致,对外拚搏,这也是民进党能够扳倒国民党后,政权能够基本稳住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国民党两岸政策将逐步向“本土化”靠拢。原本“偏安化”的国民党的两岸政策,将更趋于小心谨慎,难有大动作、大作为。党内“不想碰触两岸议题”占主流,多数靠向“本土化”,甚至有少数既得利益的政客,向绿营靠拢。国民党政策里面有关两岸议题的重要性将大为降低,取而代之是“经济、民生及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将被凸显。现国民党认为,“自救”来不及,需要应对民进党,重新执政是党的头等政治任务。而两岸政策大体上只能“马轨吴随”(“不统、不独、不武”三不政策)。多着墨“一中各表”,认为这样才能守得住“基本铁票”和多争取“本土票”。“反独”口号会喊,满足部分深蓝,但国民党也清楚,自己对民进党的牵制力大大弱化。民进党渐进式“台独”,国民党基本无能为力。值得关注的是,近期岛内民调结果显示:马执政“统降独升”,蔡执政“统升独降”。中共十九大后,台湾民众对大陆的好感和赴大陆发展的意愿逐渐升高,国民党应深思。
(四)民进党两岸政策基本定位但“台独”立场难改。蔡英文坚持回避、模糊、拒绝“一中原则的九二共识”,两岸政策基本定型,即不会放弃“台独”立场;不会承认“两岸同属一中”;不会回应“一中原则的九二共识”;也看不出很在乎、或者说很强烈期待两岸政治僵局的化解;也不会很担忧、或者说不会很紧张对外关系方面与大陆针锋相对。迄今,所有释放的信息是,短期内两岸分歧不可能拉近,“冷和平”态势还将持续。但“挑战与变数”同在,包括民进党在“立院”藉“公投”门槛降低之机,操纵两岸敏感议题,推动教育、文化“渐进式台独”。最具危险的挑战是,不能不警惕蔡英文及民进党为转移其内、外执政困境铤而走险,推动“修宪”、“领土变更案复决”的“法理台独”,或与美、日合作做些冲撞一中原则的“小动作”,如将太平岛“租借美日军用”将致两岸“摊牌”。
(五)美国不支持“台独”但支持蔡及民进党当局。特朗普拿台湾作“筹码”乱开高价,是出于“美国优先”原则的本能,当撞到“南墙”后逐步清醒,对华、对台战略回归理性,中美关系和两岸关系迅速掌握在可控范围之内。2017年特朗普首次访华,签订2500多亿美元大单,特朗普再次重申奉行“一中”政策,但中美根本分歧并未解决,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和《新国防战略》,以及新推“印太战略”(美国、印度、日本、澳大利亚四国为首的本地区安全架构)的走向,均视中国为其主要对手。而且,美国针对中国的动作没有停步,依“台湾关系法”,强势在韩部署“萨德”;特朗普批准“2017年国防授权法”,继续军售台湾,强化军事关系,助推军舰互停;众院通过“台湾旅行法”,提升官方互访层级。因此,未来美国内政与外交如临变局与困境,不排除转移视线启动“台湾牌”,出其不意袭击“一中”原则。当然,总体上特朗普要想改写美国的政治游戏规则与中国“翻脸”,阻力和困难都不会小。
(六)两岸僵局难解但大体能维持台海稳定。台湾政治仍在不断演变中,复杂性可想而知,包括国、民两党政党实力的此消彼长的“不确定性”;包括地方选举政治版图改变的“不确定性”;包括两岸关系中台湾民意走向的“不确定性”;包括2020年大选或2024年是否出现政党轮替的“不确定性”等。加上本已脆弱的两岸关系面临台湾和外部新的变局,其“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决定,两岸关系的反覆与波折,在所难免。而未来台湾政局与两岸关系的关联性,越来越紧密,红、蓝、绿三方面互动如何运作,越来越重要。民进党执政,两岸无政治基础,也无法政治互动,更谈不上政治互信,需要管控风险。但是,两岸关系僵局对台湾来讲根本无益处,时间在大陆一边,大陆正稳健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足够的信心、能力和坚定的决心、意志解决台湾问题。
总体上看,台湾政党政治还在继续发展中,各政党围绕岛内政治权力,你争我夺,不会停息。因各政党为维护其“主体性”和“政治利益”,政治力量也有合作,但总体呈现“分而自治”状态。民进党即使全面执政,但执政基础是脆弱的,更无法整合在野党及无党籍政治力量而形成合力对抗大陆。台湾各政党对如何解决国家统一问题,都没有摆上议事日程。大陆要解决台湾问题,单方面或仅依靠台湾政党,不太现实。中共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对台重要论述,透露出五个重大信息:一是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因为成本低、代价小,最符合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大陆不会因台湾政权更迭而放弃或陷入台湾政争;二是大陆对实现国家完全统一,有战略定力和战略耐力,不过不希望、也不会让台湾问题久拖不决;三是大陆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可以完全主导和全盘掌控,有能力管控风险,严防失控;四是对未来岛内严峻复杂的内、外情势已经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应对方略,完全有能力遏阻极端“台独”铤而走险及外部制造事端的任何挑战;五是坚持“以人为本”,维护两岸同胞血浓于水、命运与共的骨肉亲情和福祉。当然,只有国家完全统一,两岸同胞才能共享一个伟大强盛中国的尊严。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8年2月号,总第24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