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 |
中评社╱题:试论两岸价值观的冲突与整合 作者:杨立宪(北京),前全国台湾研究会副秘书长、研究员
两岸在价值观特别是核心价值观上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与对抗,要达成和平统一的目标,有必要进行价值观、特别是核心价值观的对话与整合。两岸之间在价值观念上并不存在根深蒂固的对立。判断一种价值观的好坏或先进与否,关键应看它是否符合基本国情,是否与优秀传统文化教化相契合,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与期盼,是否能够团结绝大多数人民共同奋斗,是否能够适应或推动生产力发展,是否能够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有助于化解、整合两岸的价值观冲突,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形塑共同的国家民族认同。随着祖国大陆不断发展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特别是文化软实力不断显现,整合两岸价值观将成为可能。
海峡两岸自1949年隔海对峙以来已有68年之久。一般认为,在诸多阻碍两岸走向统一的因素当中,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对立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随着祖国大陆不断发展进步及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两岸究竟有无可能逐步缩小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差距直至最终实现整合呢?本文试就这一命题作一探讨。
一、两岸存在着价值观的冲突
文化是国家、民族的灵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观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各个国家、民族在文化上的差异,归根结底表现在价值观的差异上。如果说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人或事作出不同的判断、抉择,采取不同的行动,那么,核心价值观则是国家、民族所有价值判断的总合,在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中起着支配性、主导性的作用。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历史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等特征,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提炼和检验,必须符合特定的国家、民族和人民的生存发展需要与追求,得到社会主流人群的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说,核心价值观承载着特定的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共同认同暨精神追求,具有相对持久和深刻的影响力。任何一个国家、民族要想巍然屹立于国际社会,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离不开核心价值观的支撑与引领。
毋庸讳言,1949年后,因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斗争的复杂原因,两岸分别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不同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大陆信奉马列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后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台湾则信奉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学说或“三民主义”,走的是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两岸因而形成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经验,并各有坚持。
台湾因曾创下“亚洲四小龙之首”的发展成就,以及在上世纪80年代末逐渐走上政治本土化、多元化的道路,常自诩为“中国、亚洲和世界民主的灯塔”,并提出“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口号,以此来对抗大陆提出的“一国两制”统一构想。例如台湾前领导人马英九曾说过:“两岸问题最终解决的关键不在主权争议,而在生活方式与核心价值。”①就连主张“台独”的民进党也以“维护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来作为抵制统一的口实。例如前民进党当局领导人陈水扁曾说:“今天台海的问题不在于台湾的自由、民主与人权,而在于中国的极权、专制与独裁。”②
中国大陆当然不能同意上述说辞及指责,可以举出大量充分的依据来说明,文明是多元的,不同文明形式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彼此可以交流互鉴、开放包容、相得益彰。“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各方应该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③国情不同决定实行民主的方式不同。大陆实行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拥有最广泛最充分的民主与人权保障;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能够带领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避免两极分化和社会激烈动荡;民主人权的进步是一个过程,应该视国情需要由低到高逐步发展完善,不能不顾现实盲目模仿或照搬他人的模式。任何制度、道路都不能避免犯错误,但贵在自我觉悟、自我修复、自我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已经取得了伟大成就,不仅使中国大陆人民安居乐业,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而且有望在本世纪30年代跻身世界现代化强国之列,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特别是中国发展模式“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④“道路和制度效果如何,要由历史去检验,让人民来评判”。⑤
总之,两岸之间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实行什么样的社会制度,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等,确实存在着价值观上的分歧与对立;往往一方支持、肯定与赞美的,另一方则持批评、反对或否定的态度。两岸开放交流30年虽有效增进了相互之间的瞭解与理解,缩小了彼此在价值观念认知上的差距,但距离形成具有高度共识的价值观及共同行为取向还差得很远。这种差距影响并制约着两岸之间的深入交流及融合,成为妨碍两岸走近再走近直至达成完全统一的重大阻力。
二、缩小价值观认知差距是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已经明确宣示,要在本世纪中叶完成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届时实现国家完全统一是其中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为此,仅仅缩小两岸在经济发展及物质生活水准上的差距是不够的,必须高度重视缩小精神、心理层面暨价值观层面的差距的问题。2014年9月26日,习近平在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时表示:“我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显然,中共最高领导人已经充分体认到,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对于达成统一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已经把“心灵契合”作为开展两岸交流、开展对台工作的重要目标。
按照习总所说的“心灵契合”,既包括大陆要理解台湾同胞因特殊历史遭遇和不同社会环境而形成的特殊心态,尊重台湾同胞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也包括台湾同胞要更多瞭解和理解大陆13亿同胞的感受和心态,尊重大陆同胞的选择和追求,两岸同胞都要“以心相交、尊重差异、增进理解,不断增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⑥显而易见,心灵契合是形成共同的民族、文化和国家认同的必要条件,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必要前提,而缩小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差距必将有助于心灵契合,有助于增强两岸同胞共同的民族、文化和国家认同。
深入思考可知,缩小两岸在价值观特别是核心价值观上的认知差距,是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关键,惟其难度不亚于甚至超过缩小两岸在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准上的差距。这是因为,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或价值观念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强大的反作用力,不仅会引导人们的认知,指导人们的行动,还会捍卫自身防止遭到不同的特别是对立的意识或观念的“侵袭”。但这并不等于说调整乃至改变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根本不可行,因为毕竟意识或观念的产生决定于社会存在与社会实践,当一种观念、意识产生的土壤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时,当旧的观念意识已被实践证明落伍或窒碍难行时,人们会自动进行修正,进而形成新的观念意识。
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全面地、实事求是地审视两岸同胞的意识形态,就会发现两岸之间并不存在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上的尖锐对立。
首先,从种族上说,台湾人98%来自中国大陆,两岸人民同文同种,有“五缘”⑦相连,都是中华民族的成员。无论“台独”势力如何狡辩“台湾人不是中国人”,但其论据不具说服力,不仅在世界上产生不了任何共鸣,还徒留笑柄和“数典忘祖”的骂名。正如有些评论所说,是不是中国人,查查DNA和祖宗牌位就知道。共同的历史经历,共同的传统文化熏陶,共同的民俗风情习惯和宗教神明信仰,共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早就在两岸人民的意识形态上打上了鲜明的中华文化的烙印。这一点就连写下《文明的冲突》一书的美国著名学者萨缪尔·亨廷顿都没有异议。
举例来说:两岸都信奉儒家哲学暨孔孟之道,都推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厚德载物、民惟邦本、修齐治平;都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知常达变、与人为善、和而不同;都强调“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庸之道,不偏不倚”;都赞成孝悌忠恕、讲信修睦、礼义廉耻、有教无类、遵时守位、敬业乐群、守望相助、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等等。这些中华传统价值观念深深体现在两岸普通民众的家教中,也体现在两岸民众的日常行为与实践中。台湾前领导人马英九曾说:“台湾保存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是全球实践儒家思想最普遍、最彻底的华人社会。仁义、孝亲、尊师、勤奋、善良、纯朴等儒家宣导的美德,早已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⑧台湾前中华文化总会会长刘兆玄认为:中华文化是两岸真正的“最大公约数”。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