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当前两岸关系面临的主要挑战剖析
http://www.CRNTT.com   2016-11-30 00:17:06


 
  柔性“台独”的危害与危险。蔡英文当局推行“柔性台独”,对两岸关系稳定发展造成的危害不可低估。这种形式的“台独”,着重从思想、文化、教育、社会领域入手,建构“台湾民族主义”,强化“台湾国家认同”,对内达到夯实“台独”社会基础的目的,对外谋求台湾作为“独立政治实体”的事实存在。它所谋求的是彻底斩断两岸的历史、文化的血脉联结,消弱在岛内占据主流、主导地位的中华文化体系和认同,从根系上破坏、瓦解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的社会基础。蔡英文当局的如此作为对两岸关系正向发展危害极大,它对两岸关系造成的是内伤、隐患,伤及的是根系主脉,是对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挑战和伤害。值得一提的是,蔡英文当局推行的“柔性台独”并不仅仅只对两岸关系发展造成危害,也同时对台海安全构成了巨大的现实威胁。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节点上,蔡英文当局为达“台独”之目的,不惜制造民族分裂和族群冲突,刻意拉升两岸民众的对立情绪,从近期网上两岸部分青年人相互对斥,以及两岸互联网上都不同程度地出现某种民粹倾向便可略窥一斑。如果这种民粹情绪不断受到政治人物的鼓动与操弄,进而形成较大的政治压力,台海的和平稳定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威胁。此外,蔡英文当局推行的分裂路线,由于损害了各方的现实和长远利益,所以自然而然地会在岛内和国际社会遭到抵制和反对,其自身也难免陷入执政窘境,近期岛内多个民调机构进行的调查都显示蔡英文当局满意度出现较大幅度下滑的趋势,未来在特定时空环境下,诸如执政地位受到挑战、在国际上谋求“事实台独”受挫、岛内激进“台独”势力绑架、国际势力的怂恿等,不排除蔡英文当局转而进行“台独”冒险、撞击一个中国政策底线的可能性,如是,台海安全危矣。

  有效应对柔性“台独”、有力管控危机。无论是激进“台独”还是柔性“台独”,都以分裂国家为目标,在性质上是相同的,区别仅在于以何种方式达成目标。寻求“独立建国”、“法理台独”等,采取的是公开、直接的方式挑战一个中国政策底线,而柔性“台独”则是采取渐进的、温和的的方式,逐步接近目标。激进“台独”的挑衅性是显性的,危险性是即时的,形成的是两岸直接对抗、冲突,而“柔性台独”的挑衅性是隐性的,危险性是相对滞后的。由于“柔性台独”在表现形式上呈多元化,而且更多是间接的、渐进的,相对而言较具隐蔽性,所以实质的危害性更大。蔡英文当局时下正是以阴柔而非激进的方式,不断添加“台独”筹码,企图使两岸关系的天秤一步步朝着分裂的方向大幅倾斜,以期达到和平走向分裂的目的。对此,大陆已公开表明:“反对一切形式的'台独'和分裂图谋与行径”,这是底线,不同的是,针对不同形式的“台独”与分裂行径,采取的方式与手法也会有所不同。对所谓“柔性”、“渐进”、“非冲撞的对抗”,加压、缩限、挤迫、遏制便成了重要的应对手段,通过对“台独”生存空间的挤压和对分裂行径的设限,使得其分裂政策难以实施或落实。在蔡英文当局图谋以在天秤一端不断加放“台独”筹码的方法,让两岸天秤向“台独”分裂方向倾斜时,大陆方面则要在天秤的另一端不断加大反独促统的力道,迫使彻底倒向统一一端。这种挤压、遏制包括,在国际上杜绝“台独”的生存空间,在岛内遏制其发展空间,在两岸规范其行为方式,用一个中国框架限定其活动范围。在与“柔性台独”的较量过程中,软实力的比拼是重要的一环,在岛内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中华文化是大陆应对“柔性台独”,施展软实力的重要基础,在强化硬实力限制“台独”冒险的同时,善用软实力将会使对“柔性台独”的反制更具感召力、吸引力,也更易将反“台独”的力度延伸到岛内社会,从而使对“柔性台独”的反制更加有效。

  挑战三:强化台湾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国家认同

  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需要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努力。然而,两岸经过了长时间的分隔,部分岛内民众难免会对祖国大陆产生某种程度的疏离感,再加上特殊的历史及外部因素,岛内一些人士特别是部分青年,在情感、观念、乡土意识等方面都呈现出了某种特殊性。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台湾岛内政治生态丕变,李登辉、陈水扁等岛内分裂势力在台湾相继执政长达20年。掌握执政权后,他们不遗余力地推动“去中国化”,将台湾民众的“台湾意识”、“本土意识”,引向“台湾主体意识”、“台独意识”,造成了部分台湾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人群的身份认同混乱,国家认同弱化,分离意识趋浓。这无疑是发展两岸关系,进而实现国家和平统一必须克服的重要障碍之一。

  台湾社会分离意识将进一步增加。如上所述,造成台湾社会的分离意识增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是分裂势力掌握执政权,运用行政资源进行全面“台独意识”灌输和“台独思想”教育。近几年来,台湾岛内民调对各年龄段人群关于国家认同的调查数据显示,20至30岁年轻人群自认为是中国人的比例,低于其他年龄层,这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李登辉、陈水扁主政20年进行“台独意识”灌输所产生的恶果。马英九主政8年,虽然终止了自上而下的“台独意识”灌输,但是台湾社会出现的国家认同弱化、分离意识增强的趋势并未得到扭转。蔡英文当局推行“事实台独”路线,“文化台独”、“教育台独”就是其柔性“台独”政策的核心内容。蔡英文上台伊始便开始文化、教育等领域着手落实其“一边一国”、“中华民国是台湾”、“大陆文化只是台湾多元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等“台独”理念。可以预见的是,“文化台独”理念日后在蔡英文当局刻意操弄,以及在当局行政权力的加持下会加速蔓延,并进一步催化台湾社会的分离意识,影响越来越多年轻世代的国家认同。

  “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是台湾社会的现实认知。虽然,台湾岛内的分离意识增强、中国国家认同弱化,但是,台湾社会对于“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认知,却囿于历史与现实的因素并未发生大幅度的位移。“台独”分裂势力长期以来一直企图通过各种方式割断台湾与大陆的历史、文化连结,改变台湾民众的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认知。李登辉、陈水扁主政时期,利用行政资源大力推动“去中国化”,对于弱化年轻一代的中国国家认同起到一定作用,在“台独”教育和灌输下,部分年轻人开始倾向造成“台湾是台湾,中国是中国”,“两岸一边一国”。但是,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同祖同宗等渗透于台湾社会的内在文化因子,对于民众关于“两岸同属一中”的认知产生了难以去除的深层影响。大陆对于“两岸同属一个国家”的坚定态度,两岸间的密切关系和频繁交流往来,国际社会对于一个中国原则的普遍认同,以及坚持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处理涉台事务等外在现实,则以另一种方式固化着台湾民众对于“两岸同属一中”的认知。台湾“中研院”2015年底在岛内进行的一项民调显示,有49.7%的民众预期两岸未来将走向“被统一”⑤,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台湾民众对于两岸关系的基本认知。当然,必须承认的是,对于“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认知,对“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认同以及对和平统一的支持之间存在距离。但是,对于大陆与台湾关系基本认知的普遍存在,则是扩大岛内民众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

  强化岛内民众的中国国家认同需要更多元、更有效的方式方法。一种社会意识的形成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改变更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过去8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增进双方的了解与信任、拉近两岸的心理距离、推动两岸社会融合、形成“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条件,也有助于化解台湾社会的分离意识,导致民众的国家认同。在民进党执政、两岸关系持续僵冷的态势下,如何争取台湾民意、强化岛内民众的中国国家认同是未来的重要课题之一。就目前情况看,未来应可在两个方向上同时着力,一方面继续做好两岸民间交流互动,促进社会融合,争取岛内更多民众对于“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认同;另一方面,在国际上严格依据一个中国原则安排的台湾涉外活动,坚决挤压“台独”的活动空间,继续强化岛内民众关于“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认知。

  结语

  如果以辩证思维观察当前两岸关系,在看到挑战的同时也必然看到机会。其实,在应对挑战的同时,即是在为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积累能量,也是在创造发展的机会。纵观两岸关系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何尝不是在危机中发现机会、积蓄能量,进而实现大步迈进的过程。在迈向和平统一的进程中,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遭遇困难、出现波折难以避免,关键是如何采取有效办法应对挑战、排除障碍,并在此过程中积蓄新能量,为两岸关系发展迈上新台阶做好准备。在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两岸力量对比日益悬殊的现状下,大陆在应对“台独”分裂活动、争取岛内民意方面具有越来越多的方法和手段,重要的是如何更精准、更有效地运用这些方法和手段。

  注释

  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第26页,人民出版社2016年7月第一版。

  ②《蔡“总统”两岸表现4成8不满意》,(台湾)《联合报》2016年9月19日。

  ③《国民党通过政纲:以和平协议结束两岸敌对》,《中国评论》2016年9月4日。

  ④张志军,《背离一中险象环生》,中评社2016年7月17日。

  ⑤《如何走出“被统一”的焦虑》,(台湾)《联合报》2015年11月3日。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6年11月号,总第227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