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台湾社会群体结构演变与特殊群体现象
http://www.CRNTT.com   2023-05-07 00:19:45


 
  九、“湾生”

  不过,台湾确实存在一批与台湾密切相关的特殊人群“湾生”。近年来,“湾生”一词在台湾频繁出现,始于《湾生回家》一书。此书在台湾一度成为最知名畅销书,获得多个大奖。不料,媒体爆料,此书作者陈姓女子是”假湾生”,只有在台湾出生的日本人后裔、又回到日本的日本人才叫湾生。

  一般将日本殖民统治期间日本人在台生下的第二代及后代称为“湾生”(Wansei)。战后部分留在台湾的这群人可能就是有“皇民意识”的一群人,其中不少人参与了“228事件”的暴力活动幷宣扬“台独”。有学者认为“湾生”及“湾生后代”是“台独”的基本群众或忠诚的支持者。

  2019年5月,一批日本的湾生返台参加台北建成小学100周年大会。台北市的建成小学,毕业校友共有24届,二次大战结束后,所有日籍学生被遣返日本,后来组成同窗会,自2001年开始先后返回台湾参访。2019年5月23日,由现任会长新井基率领的16人赴台参加建成小学建校100周年活动,幷参观基隆港〔21〕。

  台湾自由作家、也是知日派的黎建南先生在“和魂台魄,湾生人的忍道”〔22〕一文写到,“台湾光复后,有30万左右的湾生。知道战后日本生存不易,他们已在台生根,但留在台湾要被支那人统治心有不甘,有人以‘湾忍’自勉。湾忍是指忍耐在台湾活下去,还是志在成为维护大和魂的侠忍,甚至于草根忍者呢?颇堪寻味”。他同时写到,“当年30万湾忍,如今花开枝叶茂盛,他们经济条件文化素质均高于一般台湾人,也热爱台湾,但不愿做中国人,不认同中华民族,可以理解,但歪曲历史,给单纯台湾人洗脑,则必须严密防范”。

  可以说,当今在日本有一个湾生群体存在,但主体不在台湾岛内,与台湾有着特殊的关系与情感,理论上与岛内“台独”分裂势力关系较为密切。那么,在日本的一大批亲台势力,甚至支持“台独”运动,他们是不是“湾生”或“湾生”后代,就需要认真调查研究了。

  十、新住民与外劳

  随着台湾社会外籍与大陆配偶的增加,在台湾社会结构中又形成一个新的群体,即新住民群体,开始有媒体与学者称为“第五族群”。新住民主要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台外配与陆配及所生子女。这个群体的规模在持续增加之中。依台湾“移民署”资料,1987年至2019年4月,外籍配偶与陆配总计有54万人。其中,大陆及港澳地区359742人,占65%;越南(106567人)、印尼(30121人)、菲律宾(9770人)、泰国(8965人)、日本、韩国等合计近18万人,占35%〔23〕。这些外籍配偶与陆配第二代超过42万人(1998年开始统计,到2019年4月,尚不包括1997年以前出生者以及海外出生再返回台湾的新住民子女),其中生母为外籍配偶与陆配的二代人口为406674人,占了97%;生父为外籍配偶与陆配的只有13937人,约占3%〔24〕。外籍配偶与陆配及其第二代两者相加超过100万人。另据台“内政部”资料,到2019年9月,台湾新住民人口超过55万人,其中取得“归化权”的外籍人士约12万人,大陆地区取得定居证者有13万人,港澳地区有1万多人〔25〕。

  其中,两岸婚配有30多万对,在台湾生活的有20多万对。依台湾“内政部”统计,1991年到2018年11月,共有21.5万大陆、港澳地区居民取得台湾定居许可。如果以每户5口人计算,就涉及上百万人。另外依据台湾“内政部”资料〔26〕,1987年到2018年11月,有12.4万外裔、外籍配偶归化成为台湾籍,其中以印度尼亚西与越南籍为多。

  台湾还有一群外籍劳工。1989年10月,台湾从东南亚首次引进第一批3000名东南亚劳工,开始了台湾引进外劳的历史。到2018年10月,台湾外劳人数突破70万人,包括产业外劳与社会福利外劳,分别为446779人与256383人。在地区来源分布上,以印尼外劳最多,有25.6万人,占37.8%;其次是越南外劳22.2万人,占31.5%;菲律宾外劳15.4万人,占22%〔27〕。到2019年,引进外劳时间正好30年,到2019年初累计在台外籍劳工达70.5万人。

  外籍配偶与陆配及其子女等新住民合计超过100万人,加上在台外籍劳工,这个群体总数超过 175万人〔28〕。他们在台湾的身份、权利与地位有所不同,但长期在台湾居住与生活,是值得关注的社会群体,他们应有的权益与尊严应得到尊重与保障。

  新住民群体人数的增加,逐渐成为岛内政治生活的一部分,成为近年来台湾选举的一个重要议题。新住民代表纷纷投入议会与地方选举,主要政党在选举中也不时推选新住民代表参与。在大选中,蓝绿候选人也非常重视新住民群体的票源,提出改善新住民权益与待遇的政策。在2019年大选中,蔡英文表示当局已在推动新住民的五大政策,包括扩大新住民发展基金补助、开设“新住民子女产学专班”、增设新住民语文教学等,幷成立地方新住民姐妹会等。国民党也格外重视新住民权益,上届“立委”选举中就有一席安全名单之内的新住民代表林丽蝉。韩国瑜在2020年选举中提出九项新住(移)民政策,包括在“行政院”下设新住民委员会、放宽健保纳保规定、成立新移民技职学分专班等,以协助新移民融入台湾劳动市场。不过,台湾新住民的政治观也与台湾整体社会的蓝绿分野一样,已经分化为蓝绿两大阵营。

  十一、新的两岸族

  台湾新的两岸群体,包括了台商、台干、台师、台生与在大陆的台湾文化、文艺工作者等,也称两岸族。其中,台商是台湾工商界的一部分,但部分台商在大陆经商或与大陆有密切的经贸往来,是一个特殊的利益群体。尽管台商有蓝绿之分,但总体上多数是理性、温和的,对两岸关系发展持正面看法。台商规模有多大,幷没有正式的统计,大多是学界与台商机构的估计,认为在大陆长期居住的台商从100万、200万甚至300万不等。依笔者观察,长期在大陆居住的台商没有想象的那么多,加上台商家属应不会超过100万人,但与大陆有密切经贸往来或商业关系的社会群体应当更大一些,应有数百万人。另外,近年到大陆寻求发展、工作的台湾同胞在持续增加之中,但无从统计,估计应有数万人之众。

  在大陆求学返回的台生,成为台湾社会又一个新的社会群体。他们还成立了大陆台生联谊会。过去20多年来,先后有一批台湾学生在大陆求学、读书,完成学业后大多返台工作。尽管他们有蓝有绿,但以非绿为主,对大陆、对两岸关系有更多瞭解与认识,相对客观理性,是两岸关系友善发展的重要力量与桥梁。

  注释:

  〔1〕本人非历史学者,也没有专门研究台湾族群问题。只是在当代台湾研究过程中发现,在台湾特殊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先后有许多不同的族群或群体,值得关注,但少有系统研究分析。本文就将看到与收集的有关资料归类分析,形成一篇文字纪录。其中,一些族群的数据,因时间不一与来源不同,存在差异。

  〔2〕李跃乾,《日据时期台湾留日学生与战后台湾政治》,九州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第29页。

  〔3〕郑育礼,“南台湾社会结构”,《台湾周刊》,2018年,第48期。

  〔4〕王骏杰等,“蔡扮演客家妹抢票”,台湾《联合报》,2019年12月2日。

  〔5〕汤锦台,“面临无声消失命运的台湾客家人群”,“两岸舟同”公众号,2019年3月13日。

  〔6〕汤锦台,“面临无声消失命运的台湾客家人群”,“两岸舟同”公众号,2019年3月13日。

  〔7〕尤天鸣,“原住民生育较多,人口政策该调整”,台湾《联合报》,2018年1月24日。

  〔8〕张语羚,“翻转农业缺工补工”,台湾《工商时报》,2018年3月1日。

  〔9〕胡佛,“认同危机与二二八——《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意见书”,《远望》杂志(台北),2017年第2期。

  〔10〕褚静涛,《二二八事件实录》(上卷),台湾海峡出版社,2007年6月,第194页。最初来源:黄昭堂着(黄英哲译):《台湾总督府》,台北自由出版社,1989年,第253页。

  〔11〕胡佛,“认同危机与二二八——《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意见书”,《远望》(台北),2017年第2期。

  〔12〕杨亮功、何汉文,“台湾善后办法建议案”,台湾《自立早报》,1991年2月28日。

  〔13〕陶萃权,《我在战场官场商场跟日本人打交道》,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355页。

  〔14〕何凤娇,“战后海外台湾人的救援行动”,《台湾学通讯》(台北),第102期,2017年11月,第20页。

  〔15〕郑丽玲,“战后海南岛台人的返乡路”,《台湾学通讯》(台北),第16页。

  〔16〕李跃乾,《日据时期台湾留日学生与战后台湾政治》,九州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第92页。

  〔17〕汪毅夫,《台联工作的学术风2016》,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17年1月初版,第62页。

  〔18〕陈宛西,“赴日造飞机,战火下的台湾少年”,台湾《联合报》,2017年3月26日。

  〔19〕《祖国文摘》(台北),2017年,第2期。

  〔20〕台湾《联合报》,2017年3月8日。

  〔21〕吴淑君,“时隔73年,湾生重回基港,激动忆往”,台湾《联合报》,2019年5月24日。

  〔22〕台湾《联合报》,2017年3月5日。

  〔23〕伍芬婕,“新二代,新人才”,台湾《天下》杂志,2019年7.17-7.30日,第677期。

  〔24〕伍芬婕,“新二代,新人才”,台湾《天下》杂志,2019年7.17-7.30日,第677期。

  〔25〕丘采薇、郑媁,“新住民百万票,撼动选战力量”,台湾《联合报》,2109年10月28日。

  〔26〕《环球时报》,2019年1月21日。

  〔27〕邱琮皓,“外劳人数破70万大关”,台湾《工商时报》,2018年11月21日。

  〔28〕澎杏珠,“不要叫我玛利亚,请叫我的名字——重新认识移、新住民系列报道”,台湾《远见》杂志,2019年6月,第396期。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3年4月号,总第304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