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网络) |
中评社北京5月18日电/环球网今天发表黄益平的文章说,新冠肺炎疫情之后的经济复苏,很可能将是一个缓慢而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同时也会伴随一些重要的结构性改变。
相比之下,17年前的“非典”是一场区域性的疫情,新冠肺炎则是一场全球性的危机。虽然现在中国基本上已经控制住了新冠病毒的传播,但第二波反弹的风险仍然存在,国外一些国家疫情还相当严峻。这意味着,一方面,世界经济回归正常秩序的时间表将由疫情控制最不成功的国家而不是最成功的国家决定,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复苏目前仍看不到明确的迹象。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复苏也很难重演“非典”过后那样的“V字型”快速反弹,至少由于全球需求市场疲软造成的订单被取消使得出口很难成为拉动经济走出低谷的主要力量。
疫情暴发以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体可以分为抗疫、纾困与重建三大类。目前政策重点已经开始转向支持重建的经济刺激措施,包括利用专项国债的手段增加技术导向的“新基建”投资和大城市都市圈建设。尽管如此,目前普遍的预期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也会相对温和,不会再像12年前那样依靠“四万亿”刺激政策强势地将中国经济推出全球金融危机的泥潭。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未来一段时间能支撑经济复苏的最可能是消费而不是投资或出口,但消费拉动作用的释放也会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太可能出现爆发式增长。
今年2-3月,消费下降的幅度超过了收入下降的幅度,虽然主要是受抗疫封闭措施影响,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巨大的不确定性令老百姓的消费开支变得更加保守。从这个角度看,短期内出现一些补偿性消费反弹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事实上,最近几周在一些大城市确实看到了住宅、汽车和高档消费品需求的高速增长。但短期内消费品市场也可能出现分化,因为一大批低收入家庭在疫情期间收入大幅减少,如果没有很好的社会保障兜底,生活会比较困难,这个群体的消费会进一步萎缩。
从中长期看,中国的消费品市场不仅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甚至可能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亮点。过去40年,中国曾经创造了两个世界级的经济故事,第一个在全球劳动密集型制造品市场,第二个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而第三个故事很可能就是中国的消费品市场。2019年中国的零售总额已经超过了美国,未来虽然不排除经济增长的速度会进一步放缓,但消费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会进一步提高,中国消费品市场的增长仍然有可能领先全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