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岸应㩦手共同弘扬中华文化 |
中评社╱题:王道文化是两岸关系的活水 作者:苏进强(台湾),国策研究院资深顾问、台湾原乡文化暨社区发展协会理事长
作者指出:王道是柔软善巧,霸道是刚强粗暴,两岸关系应更具同理心、以和为贵,“以民为主”是两岸和平发展的正道,也是王道精神的体现,实现“中国梦”的动力。
前言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虽只是三国演义的一段开场白,却也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趋势,甚至也将是两岸和平发展的未来际遇。
由于国共内战,两岸分离分治将近七十年。中国大陆固然强烈希望两岸尽早统一,但多数台湾人民即便不赞成独立,也抱持“不统不独”希望维持现状的立场;不过,两岸人民的想法容有差距,政治的隔阂或尚难逾越,但由于两岸同根同源,五缘相契,如能深化基层社区与中华文化的交流,以尊重、包容、欣赏、分享为内涵的王道精神,做为两岸人民心灵契合的活水,相信必能增进两岸和平发展的进程。
两岸同文同种,却由于历史的恩怨情仇,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最不能相容的敌对政体,历经五、六十年代的台海危机,多少中国人因而颠沛流离,直到八十年代蒋经国主政后才开放探亲、观光,以至于2005年的“连胡会”,达成五项愿景共识,两岸关系才进入和平发展的新阶段,2008年马英九政府也在小三通的基础上,与大陆进行大三通,并签订23项经贸协议,嗣后并在2015年11月与大陆领导人习近平进行世纪性的会面,开启两岸和平发展的新局。
透过选举制度,民主是人民参与政治,也是分享权力与政治资源的渠道,而政党轮替也已成为台湾民主的常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延续,亦为台湾人民最大的共识;遗憾的是,2016民进党蔡英文上台后,对攸关两岸互信的“九二共识”采取模糊的论述策略,导致两岸关系倒退,台海和平发展出现“冷和”、“冷对抗”的阴霾。
“反国民党”与“反中”的辨证
台湾这些年来所引以为傲,乃是以中华文化为主轴的多元社会与自由民主的活力,让台湾成为中华文化复兴的堡垒与接轨全球化的公民社会。但这些得来不易的“台湾价值”,却因蓝绿恶斗与政客操弄被扭曲为“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的为所欲为,街头运动常成为民粹的政治动员,但依恃街头民粹而当选的政客,也必须面对民粹的需索与反噬,反而对社会发展与政局安定带来负面的影响。
而在台湾政治发展的过程中,蓝绿阵营除公共政策与治理能力的竞争外,统、独意识型态不再成为呼群保义的竞选口号,但“国共合体”与“台湾主体”却渐渐成为蓝绿对立的文宣主轴。再加上2008以来两岸和平红利集中在以国民党高层政商关系为主的特定族群,阶级对立与世代正义的倾斜,马王斗争和立法院对服贸协议审议过程的粗鲁,在特定传媒与新媒体网路世代的渲染下,产生太阳花学运乃至“反中”社运。
不过、这并不意谓“去中国化”或所谓“文化台独”就能取代根深蒂固,已内化于社区基层、大街小巷常民生活中的中华文化。进一步言,“反中”其实是对国民党长期垄断政经资源的反扑,若简单化为“反中”其实既不现实也不准确。
台湾解严开放后,社会公民意识渐趋成熟,选民对各项选举的参与度、投票率平均已超过70%以上,政党对单一选区的大型选举,往往穷究一切可能已赢得胜利。拥有党产的国民党在地方多席次的选举,虽占资源上的优势,但也因而动辄被指责贿选或不公不义,再加上前述的“国共一体,利益共生”的不平衡,“反中”与“反国民党”相加相乘的政治动员,遂成为绿营吸纳选票的催化剂,2014年底的九合一及2016大选的胜利即不令人意外,但此一结果不仅不等同于大陆对台政策的成败,更不能简化为“反中”的胜利。
“以民为主”的社区文化交流是两岸互信的基础工程
众所皆知,大陆近年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宏观的战略规划与快速的决策及讲究効率的执行力,让计画经济的各项政策能够剑及履及。当人民财富累积到不虞匮乏,社会也开放到一定程度之后,贪腐问题往往是国家治理不可承受之重,人民便开始要求自由民主,希望拥有参与公共政策的权力,而“由上而下”的国家治理,分工转化为以服务代替管理“由下而上”或上下相辅相成,建立人本的“以民为主”的社会发展或社区营造模式,也已成为大陆近年来地方治理不断摸索的创新模式。
事实上,这种由政府提供政策规范与相应资源,社区居民共谋、共理、共治、共享、共谋,参与基层公共政策与建设,共建社区为共同家园,守望相助,人人相互尊重、包容、欣赏、分享,人人皆可成为志工,守护社区安全、环境、生态,乃至共同运营社区产业的“社区总体营造”,正是台湾近30年社会发展与转型的利基,其发展经验或可做为大陆建构全面小康社会的借镜,甚而是两岸基层社区交流的重要平台。
透过社区交流平台的沟通,相互理解,交换经验,建立交情,互通有无,形塑社区对社区的“社会互信”,对两岸互信而言,正是“万丈高楼从地起”的基础工程,也是“两岸一家亲”的具体实践。不可否认,两岸有不同的的政治制度,但社会发展的轨迹却异曲同工,台湾在50年代即积极倡导“小康社会”,并从农村、偏乡推动基层建设与社区营造,“客厅即工厂”的家庭手工业及鼓励中小企业,使大多数民众能脱贫而小康、致富,同时将文化伦理道德、礼义廉耻精神融入“国民生活需知”。这种将中华文化王道精神内化、融会贯通于民众生活、形塑社区共同体的建构,正是“和谐社会”的体现。而两岸和平发展已是基层社区民众的主流民意,并不因政党支持对象的不同而有歧异,对宗祠姓氏与信仰的寻根之旅也蔚为风气,故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也不受政客“去中国化”及“文化台独”的影响。但在可预见的未来,如何以中华文化的交流,深化两岸关系的“五缘”,或可做为化解因“九二共识”之有无的破冰活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