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在乡村振兴中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路径
http://www.CRNTT.com   2023-12-04 15:07:14


 
  这些参与乡建乡创的台湾队伍,长期深入乡村,参考台湾的乡建理念与经验,建设成果得到许多居民的认可,甚至成为当地长住的“新村民”,也使村民由此熟悉台湾和台胞。在两岸建筑设计资格证照尚未完全互通采认之下,台湾团队的成员包括专业建筑师、设计师、台师、创业台青等,在实际工作的落地过程必须结合大陆本地规划设计、工程施工、策划运营团队的协助,因而在密切的合作之中同时产生融合发展的效果。

  三、台湾经验对乡村有效治理的参照与建议

  在乡村振兴的五大目标之中,乡村治理在“美丽乡村建设1.0”阶段所受的关注,相对于产业、生态、文明面向较少;但在“美丽乡村建设2.0”阶段,“治理有效”势必成为创新改革的主要焦点,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关键。新冠疫情期间,大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紧急应变的举措从国家层面一路贯穿到最基层,充分展现强大的领导力、动员力、组织力和宣传力,使防疫抗疫取得重大的成功。这次严酷的考验,既显现基层治理在面对紧急情况的运作速度、强度与韧性,也同时浮现一些需要改善的短板,对于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的成效,提示了努力的方向。

  台湾过去推动“社区总体营造”,包括农村建设、乡村治理的若干经验,正可提供大陆参考。以下以“治理有效”的乡村振兴目标为例,探讨台湾乡建经验对于乡村振兴所具有的参照价值,以及可以探索试行的行动建议。

  (一)思路渐进化  

  公共行政的理论派别,有一种分类是“理性主义”( Rationalism )与“渐进主义”( Incrementalism)两种基本取向。理性主义主张公共事务要全盘规划、找出资源配置的最佳方案,执行时以管理学的“顶格管理”为目标,凡事都要做到“事项最全、标准最高、要求最严、速度最快”。反之,渐进主义则是认为在资源欠缺、信息不足、人的能力有限之下,只能做有限理性的暂时规划,保留随时动态调整的弹性,犹如“婴儿学步”一般,容许试错与“留白”(暂时不做,留着以后再做),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微幅调整修正,控制每次犯错可容忍的小损失,避免全盘大错的沉重代价。

  当前大陆的乡村治理模式比较趋于理性主义的取向,固然有全盘统筹、目标明确、资源集中、程序统一的好处,但若乡村基层的实际资源不足与执行能力欠缺,顶格管理反而容易导致只能应付了事的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因此在治理观念上,建议加入渐进主义的思维,参考台湾地方自治的经验,在顶层设计的框架之下,容许较多由下而上的创意发挥,赋予乡村治理较大的弹性与自主性。在一定风险底线之下,减少一刀切的硬性指标,容许部分自订绩效指标(KPI),局部先行先试,真正落实“一村一策、因地制宜”。考核指标中鼓励探索治理技术、模式、制度的创新与容错,首先在乡村治理中示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二)工具智能化  

  乡村通常空间较大、居民分散、天然地形与环境复杂,对于治理信息化、智能化的需求,不亚于城市;“智慧乡村”的建设,应与“智慧城市”同步。在包括5G、物联网的新基建中,乡村也应藉此优化治理工具,并提升人员的信息能力与素养。例如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河长制、公厕所长制等等,若能善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就可以节省大量人力与时间、提高精确度。台湾将GIS广泛应用在管线施工、防灾、建筑废弃物管理方面,积累的经验与成果可供大陆参考应用。  

  乡村治理的信息化目前已有初步成效,应继续朝向进一步智能化发展,例如每当发布新的政务,基层机构经常就配置相应的手机App,对于基层人员固然好用,但是数量积累庞杂之后就成为负担与障碍,减低了信息化即时反应的效果。因此,如何打通各种政务App之间的介面、整合各种政务数据库,也是治理智能化的重要课题。而且,若进一步投入各种数据库的大数据分析,挖掘有效治理的规律与模式,经由智能运算,自动预判、即时警示并及时解决,更能提升乡村治理的“智慧”水平。

  (三)资源社会化  

  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对政府的要求不断提高,可是乡村治理固然难免人力与经费有限的现实困难,同时也应避免行政组织自然膨胀的“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因此应该积极运用社会资源,结合社会治理,降低政府的人力与业务负担,提高财政资金的成本效益。例如,组建村民团队,鼓励实质参与,可以参考台湾某些地方试行的“审议式民主提案”,以一定的预算经费交由村民自主决定使用方式,培养村民自我发现问题的积极性,锻炼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由自觉、自制、自助到自治。

  一般乡村不易引进大型开发商或龙头企业;即使引进,也可能遭遇公共利益与市场利益之间的调和问题。建议尽量借力社会的志愿者团体、公益组织,引进志工资源、尤其是社工的专业,共同参与乡村治理。此外,当代的社会治理,越来越强调发挥“社会企业”的作用,建议善用“企业社会责任”(CSR)兴起的世界潮流,交流台湾的推广做法,支持鼓励青年下乡或返乡创设“社会企业”,以企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创新的公共服务,也创造新型态的就业机会。

  (四)智库体制化  

  乡村振兴日益受到重视,学者、专家、乡贤、社会知名人士,纷纷通过各种渠道提供意见与建议,或成立各种研究乡建的单位、机构与团体,一时蔚为风潮。如何充分导入、有效运用,发挥这些智力资源的效益,将是提高乡村治理水平的重要课题。建议将“智库建设”与“乡村建设”进行有机的结合,建立多层次、跨界别、有系统、运作有效有序的专家智库平台,助力乡村建设。智库除了被动接受谘询,更应主动介入乡村建设的策划与评估;智库不仅产出理论性、规范性、预测性的知识成果,也应以乡村建设项目的实践、村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作为衡量智库绩效的指标。  

  建议可参考台湾诸如金门、马祖、澎湖等地的“综合建设总顾问团队”、或各地方“县市”的“景观总顾问”制度、或跨县市的“区域发展合作平台”等等运作经验,促进产官学研的融合,使专家智库成为乡村治理的长期性、经常性的机制,充实乡村建设的长效性智力资源,进而探索成为乡村治理的“内嵌环节”,发挥实质、深入、长远的影响力。

  四、乡村振兴与两岸融合发展的前景可期

  大陆虽然一直是农业大国,却还不是农业强国。整体而言,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的中国崛起,乡村地区发展相对缓慢落后,乡村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等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根据估算,中国即使基本实现城镇化,仍将有4亿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因此,未来政策势必继续向乡村地区再倾斜,资金、人才、技术等将进一步加速向乡村地区流动,大陆的乡村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期,这也为两岸合作乡建乡创提供了长期的机会与舞台。

  展望未来,在“新基建”铺垫的产业与就业新革命之中,随着线上经济、AI智造、弹性生产、无人驾驶的蓬勃发展,将大幅降低乡村偏远不便的先天劣势。随着收入提高以及对疫情的记忆,特别具有分散、安静、安全、安适优势的乡居,势必越来越成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要求。而且,在新发展格局中,乡村必然也必须成为国内大循环的消费力支柱之一,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在未来的世界、未来的中国,农业将不再是工业的补充,乡村将不再是城市的附庸或追随者,“未来乡村”必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这是中国的机遇,当然也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机遇,可以携手共同为全世界提供“未来乡村”的中国方案。

  习总书记说:“我们要更多关注两岸青年成长,为他们提供更多机会和舞台,让他们多交流多交心,成为共同打拼的好朋友好伙伴。”闽台合作乡建乡创的价值与意义,就在于提供了机会和舞台,使两岸团队有共享发展机遇的新机会,使乡村振兴成为台湾人才(经验)展现价值的新舞台。这个合作共建共创的过程,可以促进两岸同胞交流交心,共同打拼,成为好朋友好伙伴,进而在两岸融合发展之中实现心灵契合!

  注释:

  ①引自人民日报 2022年4月10日报导。http://www.news.cn/politics/2022-04/10/c_1128546211.htm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3年9月号,总第309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