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台多断交”的台湾社交媒体舆情分析
http://www.CRNTT.com   2018-07-27 17:42:29


图3:台湾社交媒体用户对“台多断交”事件的情绪分布
图4:台湾社交媒体用户对蔡英文回应“台多断交”言论之态度分布
 
  2、主页分布特征

  在舆情观察期内,关于“台多断交”声量和关注度占比最高的是媒体类主页,其次是以政治人物为主体的公众人物类主页。进一步分析发现,公众人物言论中最受关注、也引发最大规模讨论的竟然不是蓝绿政治人物,而是已归化为“中华民国国民”的土耳其裔艺人吴凤针对该事件的评论,他所发表的贴文,获得超过24万网民点赞,分享3万5千次,涌入留言5千余条,多家台湾主流媒体转载引述,出人意料地让这样一位艺人造就了该议题的最热舆情焦点。此外,蔡英文对该事件的回应也获得较多关注。

  泛蓝背景主页的声量、关注度均占比最多,特别是关注度接近五成,这说明处于在野地位的泛蓝主页及网民借“断交事件”猛打蔡当局对外政策,对民进党展开全面批判;相比之下,泛绿主页大多低调处理,一边唱着“抗议中国打压”的老调,一边通过责怪多明尼加“忘恩负义”来转移自身责任,为绿营辩护的网民远不如指责绿营的泛蓝网民积极,甚至不少绿营网民也对蔡当局发表严厉批判。

  三、观点分析

  1、网民情绪与态度分布

  5月1日中多建交、“台多断交”后,相关信息就立刻出现在台湾社交媒体主页。针对该事件本身,台湾社交媒体用户(网民)通过点赞表达了看到该消息后第一时间的情绪。

  首先,在各立场网民中,带有戏谑心理的“嘲笑”获得了最多比例,这说明大部分网民对“台多断交”表面上一笑了之,并没有严肃对待,但实际上体现出来耐人寻味的复杂心态。这种心态体现为三点:第一,觉得与小国“断交”跟自己无关,也不会实质影响台湾社会;第二,认为台湾通过砸钱苦苦与这些不知名的小国“维持邦交”本身就是很荒谬的事情,“断了才好”;第三,讥讽民进党执政前净说大话要搞“踏实外交”,执政后已经丢掉三个“邦交国”,暴露出民进党的无能与“诈骗”。

  图3:台湾社交媒体用户对“台多断交”事件的情绪分布

  其次,和蓝绿网民相比,负面情绪(包含“沮丧”与“愤怒”)在非蓝非绿的中间立场网民中占比最高。这说明对于平时不太关心政治议题、或没有特定立场的网民来说,“台多断交”事件仍然触动了他们的负面情绪。此类心态细分为以下三种:第一是对民进党、蔡当局的高度不满,认为其搞“金钱外交”得不偿失;第二是对台湾又丢失一个“友邦”感到沮丧,觉得多米尼加忘恩负义、真心换绝情;第三是指责大陆以大欺小,口惠而实不至,多米尼加等国迟早要吃亏。

  再次,“喜欢”这一正面情绪在各类主页社交媒体用户中占比均不超过5%,但对于不同立场的网民来说,虽然情绪一致,但背后的逻辑却完全不同。对于蓝营网民来说,更有一种幸灾乐祸的心态;对于少数绿营网民来说,他们荒谬而天真地认为“断交”的是“中华民国”而不是“台湾”,只有“中华民国”邦交国归零后,台湾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主权独立国家”。不过这种荒谬逻辑遭到不少网民的耻笑和驳斥,社交媒体上几乎没有市场。

  “台多断交”后,蔡英文个人主页发文回应,除了抗议“北京当局打压”外,再次称呼大陆为“中国”,幷呼吁朝野“一致对外”。蔡英文的这一网络贴文一经发出,涌入大量网民评论,蓝绿媒体主页也纷纷转载。如图4所示,在通过点赞表态的全部台湾社交媒体用户中,态度为负面的比例占最多,接近50%,态度为中性的超过40%,态度为正面的比例仅有2%。

  图4:台湾社交媒体用户对蔡英文回应“台多断交”言论之态度分布

  蓝营立场网民对蔡英文负面观感最多,中间立场次之,绿营立场网民负面观感最少,只有不到30%。与此同时,绿营网民对蔡英文言论的正面态度占比在各立场中占比最多,但“台多断交”事件让绿营网民对蔡英文不满意者多于满意者。可见,蔡英文代表民进党当局的回应不仅没有达到“一致对外”的预期,反而让自身遭受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舆论压力。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