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派面对激进势力抬头、内讧内耗、明显失去不少民众支持的局面。尽管反对派的“主流”党派参与“占领”行动的程度不高,但却对它给予支持,而在行动走向“与民为敌”时又没有与之切割。
建制势力虽然旗帜鲜明反对“占领”行动,并以繁荣稳定的扞卫者自居,但由于政治取态和对民主发展的特定立场,也难以在当前的政治混乱中获利。不过,反对派之失,自然也会是建制派之得。虽然所得不多,但建制派的“团结性”却有所改善。
“占领”行动显着打击了特区政府的管治威信。旷日持久的“占领”行动对任何政府来说都不是好事,因为它突出了政府的政治权威和能量的不足。尽管民间对“占领”行动的反感和法院的介入帮了特区政府一把,让它可以用较强硬的手段处理激烈的违法行为,但由于它对特首普选办法的立场和港人的诉求认识角度不同,而长期以来公众对它的种种不满又不会因为“占领”行动的最终结束而减少,因此反对派之失难以惠及特区政府。
政改不通过情况不会恶化
中央在行政长官普选办法上的立场坚定,不因激烈行动而动摇,固然引起部分港人的不满,但中央没有直接出手以强硬行动“镇压”“占领”行动,则令部分港人感到放心。
“占领”行动虽然已经因特区政府清场而结束,但更激烈的冲突在其结束后还会发生,在“后占领”的香港,下列情况值得注意:
在“政治危机”后,让政府出现重大制度改革和人事变动收拾局面和挽回人心的做法,香港不会出现,尽管那些情况在其他社会甚为普遍。比较可行的是调整公共政策、改变管治作风和手法、拉拢更多政治支持者、开拓更多参政管道。不过,在政治斗争继续激烈,而管治威信又难以在短期内提升的情况下,那些手段的作用有限,香港的管治困难局面仍会持续。
因此,即便特区政府会将施政重点放在土地、房屋、教育、青年、民生等问题上,但由于政治和财政资源有限,要在短期内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殊为困难。就算特区政府有良好意愿,其政策建议也会被不少人从“阴谋论”角度来曲解和反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