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记者:社会快速发展,八十后却苦无出路,政府和社会能为年轻人做些什么?青年人应追求什么样的人生目标?您给香港下一代的建言是什么?
陈坤耀:年轻人碰到的这些问题,与教育有关,但到底是哪里有关呢?我们现在并不是很能找出问题,现在都认为多些大专学位、多些专上教育,就可以赚到钱,让人力资源增加。现在香港适龄青年有70%大学毕业,但是接受政府资助的只有18%,其它52%都是自费或者从其它渠道获得资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专上教育完成的时候,当年董建华先生开出的目标已达到了。董先生认为十年八年才能完成的目标,二、三年就完成了,市场上反应好,因为有钱赚了。可以赚钱的专上教育,赚了你的钱却不能对香港的国民增长做出什么真的贡献。
想解决贫富悬殊的问题,让年轻人机会大些,并不在于专上教育,如果我是特首,我不会把我的精神、时间都投入到专上教育。我会投入到基础的基础——幼儿教育,大力度投入到幼儿教育。因为所有的不平等,都是从幼儿教育开始。从两三岁开始,你的视野、你的能力就将被决定。但是学校之间的分野太大,所以我认为贫富的跨度是从这里开始。你有钱就读国际学校,十个人一班,你将来的竞争条件一定是好的。你的同学都是来自好的家庭,将来有生意来往或者专业的来往。所以决定你将来有钱没钱的第一关,就是幼儿园1年级到3年级。
但是这个领域政府长时间以来都没有去监管,也没有资助,派学券也没有很大作为,而且也是这几年才开始的做法。师资参差不齐,有需求的时候却不能供应足够的老师、专业人才。任何专业的人才都可以靠输入,但是幼儿园教育是不能完全依靠输入的,它需要土生土长本地的老师。突破这一关卡其实很难,提升幼儿园教育需要大力度、综合性的措施,譬如如何提高幼儿园老师的社会地位。在欧美,任教幼儿园、大学和研究院,基本是因为个人兴趣,而不是能力,并且不全都反映在收入上。我教幼儿园1年级的话我还有一种自豪感,因为这是我的专长,这是我的兴趣。而香港并不是这样,教幼儿园1年级的最差,教小、中学的好一点点,教大学的又好一点点。这种观念怎样去消除呢?怎样让优质的人才去教幼儿园呢?最后问题落在了你是不是可以负担得起万余块一个月的幼儿园,十个人一个班,有良好英文语文水平的老师,可以接触到电脑,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决定了你将来竞争的能力。
特首需要大力度改善学前教育的问题,一年改不到,十年也要改,使得香港出生的孩子能够接受到同等的最优良的学前教育,将来就能解决机会不平等的问题。在大学再来给公平已经没用了,太迟了,那时对前景的影响已经不大了。影响年轻人前景的是幼儿教育,以及接着的小学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