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合发展将引导两岸走向正确道路,不但有成长得更先进的发展,更有心灵契合的人民融合。 |
中评社╱题:社会融合理论视野下的两岸融合发展 作者:黄清贤(台湾),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副教授、两岸关系南开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国民党前主席特别顾问兼大陆部主任
作者指出,两岸融合发展可谓是近年来中国大陆对台政策的重要方向,两岸融合发展的文字意义,应该是两岸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而且这个结合不论是台湾加入大陆,或大陆加入台湾的混合过程,结果都应该是让两岸成长得更先进;这也是一个动态的辩证过程,是一直往前进步的成功结合过程。在两岸互动过程中,融合是为了往前发展,发展则是融合后应该产生的效果,因此融合是充分条件;辩证的观点而言,发展有助于融合的推动,融合亦彰显发展的价值,所以融合也是必要条件。因此本文将先针对两岸互动充要条件的融合加以探讨,进而分析惠台政策的变迁,以及其与融合发展的阻碍和推进,理解两岸关系的未来取向。
一、社会融合理论内涵
事实上,以两岸自1949年分离近70年,各自生活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之下,融合应着重人民之间的心灵契合,而这又以社会融合的理论,较能贴切说明人与人的心灵距离拉近。
在社会融合理论中,同化论(Assimilation)、多元文化论(Pluralism or Multi Culturalism)、区隔融合论(Segmented Assimilation)被认为是三个重要理论。①
其中,同化论是传统的社会融合理论,由Robert Park和Ernest Burgess在1921年,②以及Robert Park在1928年提出,他们将社会理念发展成为学术理论,③Milton Gordon接着在1964年进一步发展理论。④他们认为移民进到迁居地区,会以中产阶级(Middle Class)或主流社会(Main Stream of Society)为目标,努力融合进入迁居地区的社会中。⑤
至于多元文化论、区隔融合论,则是非传统的社会融合理论,前者如Horace Kallen在1956年的著作,⑥后者如Won Hurh和Kwang Kim在1984年的著作;⑦其与传统融合理论的主要差异,在于迁入者不一定以中产阶级为融合标杆,融入中上层主流社会或底层边缘社会,融合具有多元性或是区隔性的特质。
分析社会融合的程度,Milton Gordon从七个层面加以观察:包括文化或行为的同化(Acculturation),不仅是语言部分,还有情绪表达与个人价值观;社会结构的相互渗入或同化(Structural Assimilation),亦即与当地生活圈交往,结构融合同化,所以结构融合可谓是融合程度的重要指标;其他包括了族群通婚或婚姻同化(Amalgamation)、族群意识或身份认同的同化(Identification Assimilation)、族群意识偏见的消除(Absence of Prejudice)、族群之间经济、就业、教育等领域歧视行为的消除(Absence of Discrimination)、公民事务的同化(Civic Assimilation)。
另外,John Goldlust和Anthony Richmond提出了七种评估社会融合的标准,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其中的客观层面,包含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四大类,主观层面则指社会心理层面,涉及认同、主观内化、满意程度等三大类。⑧
具体而言,融合的客观层面主要是指:
1. 经济:移民从事的行业和职业,收入和消费等。
2. 文化:语言的学习,以及移民和移居地之间,文化产品和文化象征性的互换,从饮食习惯的转变,到宗教或道德信念的转变。
3. 社会:初级关系的形成,以及在各类正式组织中的参与程度。
4. 政治: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获得与有效执行,还有代表着移民、少数群体特殊利益的组织形成。
至于融合的主观方面,主要指自我意识的转变,对于移居地态度以及价值的接受与内化,对于移民后生活的满意程度。
综上所述,同化观点的融合论,就是移民想努力融合,进入迁居地区的中产阶级或主流社会。相对而言,多元观点的融合论,则是移民可能将融入中上层主流社会或底层边缘社会。
在社会融合的程度方面,包括价值文化、生活结构、族群通婚、族群认同、偏见消除、歧视消除、公民事务等七个层面;也可分为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的客观层面,以及认同意识、价值内化、对于生活满意程度的主观层面融合。
因此,两岸若要融合发展,除了需要成长得更先进的发展外,更需要心灵契合的人民融合;相关措施可以从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层面着手,进行价值与文化、生活结构、通婚与认同、消除偏见与歧视、公民事务的同化,达到认同感内化、对生活满意的融合。
二、大陆惠台政策变迁
中国大陆近年来积极推进两岸融合发展,代表性的政策可谓是2018年2月28日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协调了29个机构,发布《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的31项惠台政策。
措施前言提及,“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思想,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这就是融合发展思维的具体实现。
回顾历史,这类融合发展思维的惠台措施并非首次出现。以2018年公布的惠台31项措施的方向看来,与强调民间性的海峡论坛相近,从该论坛发布的惠台措施即可看出相关政策变迁。
2009年的第一届论坛,时任国台办主任的王毅,就曾经宣布了8项惠台政策:(一)推动大陆企业赴台投资;(二)扩大对台产品采购;(三)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台资企业拓展大陆市场并参与大陆扩大内需的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建设;(四)增加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五)推动协商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六)进一步向台湾居民开放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项目;(七)加强两岸农业合作平台建设;(八)许可台湾地区律师事务所在福州、厦门两地试点设立分支机构,从事涉台民事法律谘询服务。⑨
到了2013年的第五届论坛大会上,时任国台办主任张志军等人,也发布31项对台惠民政策措施,内容涉及两岸人员往来、赴台旅游、就业、基层调解、文化交流、版权交易、两岸直航、台企融资等多个领域,主要包括:(一)新增授权11个省区市公安机关为在当地的台湾居民换发、补发5年有效台胞证等;(二)开放13个城市作为第三批大陆居民赴台湾地区个人旅游试点城市;(三)增加向台湾居民开放10类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四)拟就认可和执行台湾地区乡镇市调解委员会出具的民事调解书发布司法解释;(五)新设立11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六)设立首批10家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基地;(七)同意福建省设立国家海峡版权交易中心、开展“加强国产网络游戏属地管理试点”等;(八)积极促进两岸邮轮运输经济发展、支持两岸客货滚装轮运输发展等;(九)福建省向台北市立动物园赠送三只自繁小熊猫、开展台资中小企业助保金贷款、在漳州设立海峡两岸新型农民交流培训基地等7项政策措施。⑩
至于台湾再次政党轮替的2016年第八届论坛大会上,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指出:(一)大陆将不断完善政策措施,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工作、生活提供更多便利;(二)积极支持大陆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两岸产业融合发展;(三)热忱欢迎广大台湾青年来大陆施展抱负,为他们在大陆学习、就业、创业、交流搭建更多平台;(四)同时鼓励开展两岸科技研发合作,深化两岸学术交流;(五)高度重视台湾同胞提出的希望在大陆出行更便捷的建议,将尽快出台实施办法。⑪对于上述措施,台湾有媒体表示,由于民进党上台执政,所以此次海峡论坛已没有新的具体惠台措施。
因此在台湾有观点认为,从2009年开始举办的海峡论坛,年年都有经贸领域的经济“让利”,也就是基于“让台湾人民分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红利”;但从2016的第八届海峡论坛起,对台湾的经济上“让利”已基本消失,改以颁布吸引台湾民众西进大陆的“便民”政策,推动“体验式交流”;中国大陆续以“去”的便利、“行”的便利、“住”的便利,促进台湾民间与大陆的实质关联和情感。⑫
无论如何,在2018年公布的惠台31项措施,皆是希望两岸融合发展的条款,其中的明显例子如下:
1.台湾同胞在大陆投资的企业(以下简称“台资企业”)参与“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画适用与大陆企业同等政策。
5.台资企业可公平参与政府采购。
7.台资企业与大陆企业同等适用相关用地政策。
13.台湾同胞可报名参加53项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和81项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考试。
14.台湾专业人才可申请参与国家“千人计画”。在大陆工作的台湾专业人才,可申请参与国家“万人计画”。
15.台湾同胞可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艺术基金等各类基金项目。
16.鼓励台湾同胞参与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18.台湾人士参与大陆广播电视节目和电影、电视剧制作可不受数量限制。
22.鼓励台湾同胞加入大陆经济、科技、文化、艺术类专业性社团组织、行业协会,参加相关活动。
27.取得大陆医师资格证书的台湾同胞,可按照相关规定在大陆申请执业注册。
29.在台湾已获取相应资格的台湾同胞在大陆申请证券、期货、基金从业资格时,只需通过大陆法律法规考试,无需参加专业知识考试。
30.鼓励台湾教师来大陆高校任教,其在台湾取得的学术成果可纳入工作评价体系。
除此之外,各地方也纷纷配合中央31条,提出相对应的惠台措施,例如厦门60条、上海55条、福建66条、宁波80条、天津52条、浙江76条、湖北62条、杭州60条、深圳99条、广东48条、广州60条、广西80条、南京75条、江西60条、福州68条、山东56条、重庆58条、四川70条、珠海52条、江苏76条、陕西60条、贵州64条……配套实施办法,显示各地在融合发展上,积极配合落实中央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