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热津斯基 |
中评社纽约1月18日电(评论员 司马三)近两年是世界局势大动荡的多事之秋,其中最标志性事件,除了伊斯兰国(ISIS)的崛起,就是乌克兰局势的动荡和俄罗斯夺取原属于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半岛,并进而引发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全面制裁,一时间,第三次世界大战似乎已迫在眉睫。
其实,自从1991年苏联主导的华沙条约组织解体以及苏联自身的崩溃之后,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俄罗斯,其势力范围、尤其是其西部边界一下子倒退了将近400年,即回到1600年伊凡雷帝四世时代。而美国领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则趁着俄罗斯解体后的混乱和虚弱,以及对西方世界的天真幻想,大踏步向东扩张,将东欧诸国一一收纳。最后,不顾俄罗斯的愤怒抗议,坚决性的接受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加入北约。这样,从北极圈开始南下,自芬兰到这3国,再接上波兰,再向下到斯洛文尼亚、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一直到黑海边,形成一堵封住俄罗斯向西的墙。如果这中间再加上国土辽阔的乌克兰,形成围棋中所谓巨大的厚势,那就可以说,俄罗斯将永远再无打破这座“囚笼”的可能,变成欧亚两大陆之间的弃儿。
其实,苏联一崩溃,布热津斯基就一直鼓吹和推动这一发展进程,并主张完全漠视俄罗斯的愤怒,尽早将已经宣布独立的乌克兰拉入欧洲怀抱。只是从1991年到93年,刚上台不久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尚缺乏对国际事务大局的把握,也顾及热情期盼与美国友好相处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的态度,迟疑不决。待到1995年之后,俄罗斯执政者梦醒,开始抓住乌克兰不放,与西方在乌克兰的反覆争夺,从而导致了乌克兰政府在亲西方和亲俄罗斯两极间的动荡和更迭,一直延续到现在。
多少年后,布热津斯基曾不无遗憾地指出,1993年前后是彻底将乌克兰从俄罗斯势力范围内“割出”的最好时机,到了1995年之后,俄罗斯已从解体后的大震荡和对西方的迷幻中清醒过来,再要做手脚就不容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