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7月5日电/日前召开的国务院稳外贸工作座谈会指出,要着力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创新外贸方式,推动外贸促稳提质,为保就业稳经济提供支撑,让中国成为更多外商投资兴业的热土。这一判断切中肯綮,特别是要应对好当前的一些困难挑战,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需要通过更高水平开放持续发力。
经济日报发表记者冯其予评论文章表示,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严重冲击。对此,中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力“六稳”“六保”,坚定发展信心,积极应对困难挑战。同时,中国坚持在扩大开放中推进复工复产,用实际行动践行对外开放承诺。这不仅进一步坚定各方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也抓牢了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的“牛鼻子”。
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举措,是根据自身改革发展客观需要作出的自主选择,这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发展。这一基本判断没有因为疫情的发生、没有因为外部的困难而发生改变。
文章分析,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并未发生根本转变。从市场规模看,14亿多人口、4亿多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不断升级,强大的国内市场优势日益彰显,这为对外开放提供了坚实基础。从产业链看,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稳居全球第一,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具备全产业链的综合优势,这为对外开放提供了基本支撑。从政策支持看,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不仅仍在坚定推进一系列重大改革开放举措,加强制度性、结构性安排,促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同时也采取各种积极举措来应对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
从应对疫情影响的效果看,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政策效应不断显现。疫情发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举措,兼顾疫情防控与开放合作。这些政策提出在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等多方面深化改革,推动支持外贸、外资、商贸流通和电子商务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实施更高水平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和制度,探索建立一套适应跨境电商发展的政策框架,打造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这些改革措施,在确保有效控制疫情的同时,对外开放不停步、不停歇,甚至跑出了“加速度”。
疫情的发生并没有影响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不仅如此,中国通过主动开放也向世界展现出负责任大国应有的作为以及进一步开放的信心。比如,金融业对外资的所有股比限制,按照既定的开放时间表已经全部被取消,这使得2020年被称为“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元年”。取消金融类企业的股比限制,将加大本土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加速市场优胜劣汰,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底气和信心。
文章指出,也要看到,疫情仍在全球流行,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中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下一步外贸环境依然严峻复杂。这需要抓紧抓实抓好各项助企纾困政策,以更精细的思路推出稳外贸稳外资的新措施。尤其要加大支持力度保住中小微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并助力大型骨干外贸企业破解难题,更好支撑就业稳定。此外,还需要完善出口退税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信贷、信保、担保等融资支持,继续挖掘通关便利化改革潜力等各项措施,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稳外贸稳外资工作,鼓励外贸企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外贸增长点。
同时,我们还要坚定不移推出更多扩大开放的举措,推动多领域多层次国际合作,在不断深化制造业开放的同时,扩大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开放,进一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完善鼓励和吸引外商投资的政策,让中国成为更多外商投资兴业的热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