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两岸交流与“大陆形象”建构——“知陆反陆”现象解析
http://www.CRNTT.com   2019-04-24 00:20:37


 
  (三)“中国梦”与“台湾梦”的割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其核心是民族梦,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它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共同夙愿。因此,实现“中国梦”,需要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以及共同分享。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在台湾,长期“去中国化”的恶果,使得“中国梦”在台湾主流社会越来越失去声气相求的舆论环境,“台独”势力所宣导的以“台独”为终极诉求的“台湾梦”,更具有现实的迷惑性。他们标榜台湾主权、安全、民主、人权的“政治价值”,追求“台湾认同”,这与大陆宣导的包括两岸同胞在内共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实现国家统一的“中国梦”相斥相悖,有着非常大的思想差距,从而自然割裂“中国梦”与“台湾梦”的关系。这种危险的“台湾梦”将台湾利益摆在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相冲突的位置,于台湾已是噩梦,于整个中华民族亦非福音。

  (四)中国大陆的意识形态与政治制度以及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是台湾诋毁的目标。

  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两岸中国人大致相同的精神内核,这使得两岸中国人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具有高度一致性。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两岸长期隔绝对峙以及不同的政治制度,的确又造成两岸社会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大陆经过几代人积淀总结,形成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台湾人民从“白色恐怖”中走出,但反共思维的冷战余绪及台独反中的意识形态深深浸润其中。毋庸置疑,民主体制已经内化为台湾人的生活方式。大陆人看台湾,多放大其“民主乱象”而否定之;台湾人看大陆,多以“威权”、“专制”诋毁之。

  客观分析台湾统独力量的嬗变轨迹和现实,可以肯定的是,较大比例的台湾人并非是“台独”思想的坚实拥趸,影响其对两岸关系态度的更主要的是来自于对“统一”前景的莫名疑虑和恐惧。由于两岸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差异是一种本质差异,属于绝对“异己”元素,因而成为陆台之间最大的区隔因素,无论我们承认与否,它始终是影响两岸民意与政治的至为关键的因素。不同的政治制度会沿着制度的边墙制造出迥异其趣的政治文明,自然而然地也会制造和强化壁垒分明的文化认同。

  五、一个全新的正面的亲善的“大陆形象”正在隐然成形

  2018台湾“九合一选举”前夕,台湾民意基金会公布民调,49%台湾成年人对大陆有好感,44%表示反感,与去年相比好感度增加,对大陆有好感的人更首度超越反感。正如该基金会董事长游盈隆所分析的那样,“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是个非同寻常的信号。〔26〕刚刚落幕的“九合一选举”以民进党的惨败告终,我们看到,选举的现实与民调同步,台湾民意的天平重新回归“九二共识”与“两岸一中”。究其原因,固然与蔡英文不承认“九二共识”造成两岸关系持续紧张,绿色执政连续推出不得人心的政策造成极大民怨,以及台湾人又开始怀念马英九执政时期两岸和谐共生的局面有相当大的关系;然而变化背后的真正动因,则是大陆自身发展进步所展示的生机与活力,以及正确的对台政策所发挥的效力。台湾人从祖国大陆的发展中看到了希望与未来,开始自觉将自己以及家庭的命运与祖国大陆紧紧绑在一起。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从根本上说,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祖国大陆发展进步。〔27〕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对外发布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报告显示,40年来中国经济实现巨变。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79亿元,2017年站上82万亿元的历史新台阶。40年来,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历史性跨越。1978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十一位,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折合12.3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左右。近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稳定之锚。2017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7606亿元,比1991年增长122倍,年均增长20.3%。中国研发经费总量在2013年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40年来,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占世界1/5的人口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社会事业繁荣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全面提高,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3年提高到2017年的9.6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高等教育向普及化阶段快速迈进。201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7%,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公共卫生事业成就瞩目,“健康中国”建设稳步推进。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17年的76.7岁。〔28〕这些巨大成就为世人所瞩目,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事实。

  中共对台政策赢得好评。尤其是2018年2月28日《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称“31条”)正式发布实施,这些措施的出台立刻引发了台湾媒体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指出这是大陆向台湾同胞提供的“力度空前”的同等待遇政策,更认为这些措施将促进两岸的融合发展。与此同时,岛内民调也显示台湾有高达七成的民众认同大陆的这次“大动作”。一年来,各地各部门不断加大力度推进“31条惠及台胞措施”的落实工作,在文化、金融、社会交流及落实同等待遇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正是大陆的建设成就以及对台政策与民意共振,产生了良好的效果。相信假以时日,随着中国自身建设的日益完善,以及对台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一个全新的正面的亲善的“大陆形象”将会呈现并释放能量。台湾民众对大陆形象的认同也将不断增强并发生根本性变化。

  注释:

  〔1〕本文是国家基金项目《跨两岸传播中的“大陆形象”建构研究》(编号14BXW057)的阶段性成果。

  〔2〕中大研究:港青视内地交流团为“廉价旅游”参加后对内地更悲观,http://www.zaobao.com/realtime/china/story20180622-869326。

  〔3〕张耕维:《为什么台湾人“现在”不认同“中国”呢?》,《台湾人看大陆大陆人看台湾》两岸征文选粹3,台北:商讯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第138页。

  〔4〕时代话题编委会:《回到大陆的那一天·出版缘起》,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5〕邱彰吾尔开希《两岸两说·针锋相对》,台北:商周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6〕李永得徐璐《历史性·大陆行》前言,台北:自立晚报,1988年。

  〔7〕范立达《中国——熟悉的陌生人》,载万瑞君《欲望中国——你应该瞭解的新中国人》,台北:智富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第3页。

  〔8〕陈孔立《“台湾人”群体对中国大陆的刻板印象》,《台湾研究集刊》2012年第3期。

  〔9〕参阅孙璇《台湾网络政治参与的兴起及其对政治生态的影响》,《理论探索》2016年第3期。

  〔10〕《台湾开放陆客赴台十年蔡英文上台前后反差巨大》,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6130741693629596&wfr=spider&for=pc。

  〔11〕“陆客”的不文明行为被抓包,包括爱大声讲话、不排队、爱在景点刻字、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等等。

  〔12〕《国家统计局发布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40年来,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历史性跨越。1978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十一位,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折合12.3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左右。近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稳定之锚。”http://www.gov.cn/xinwen/2018-08/29/content_5317294.htm。

  〔13〕这些事件诸如2006年世界青少年运动会“抢旗风波”、2009年高雄世运会旗帜事件、2010年东京电影节中国大陆代表团退赛事件、2013年歌手张悬挥旗事件、2016年周子瑜事件、频繁发生的涉及体育竞技赛事的对抗博弈事件以及最近发生的第55届金马奖傅榆涉独事件等等。

  〔14〕参见拙文《移动新媒体对台湾民意形成的影响及因应策略——以台湾年轻世代民意为例》,《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6年1期。

  〔15〕大约2005年前后,台湾岛上最大的BBS(电子布告栏)批踢踢,相继成立如“八卦版”(Gossiping)与“中国工作版”(WorkinChina)等多个与中国相关的版面。“翻墙”而来的大陆网民与台湾网民之间动辄掀起“骂战”,两岸网民在虚拟空间里最易恶化彼此的情绪。

  〔16〕《调查显示台湾人视大陆人为生意伙伴》,https://news.sina.com.cn/c/sd/2009-07-17/133118242984.shtml。

  〔17〕张耕维:《为什么台湾人“现在”不认同“中国”呢?》,《台湾人看大陆大陆人看台湾》旺报两岸征文选粹3,商讯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第141页。

  〔18〕马英九吴敦义均坚持两岸统一应遵循“德国模式”,马英九在就职演说中说“两岸问题最终解决的关键不在主权争议,而在生活方式与核心价值。”龙应台亦谓“海峡两岸,哪里是统一与独立的对决?对大部分台湾人而言,其实是生活方式的选择。”她幷喊话称“请用文明说服我”。他们的观点在台湾具有相当大的代表性。虽说此种观点具有很大的蛊惑性,但对这些尚具有“大中华意识”的台湾人的逆耳之言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亦非明智之举。

  〔19〕露辛达·赫德佛斯着,郭宝莲译《礼貌的力量》,台北:商周出版,第11-18页。

  〔20〕《联合国全球国民素质排行》,http://news.qq.com/a/20151020/011165.htm。

  〔21〕例如台湾反服贸艺人陈升“等你们(大陆人)上厕所会关门的时候,我再和你们谈统一”之言论。

  〔22〕《论语·为政》。

  〔23〕赛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第187页。

  〔24〕陈孔立:《两岸之间的文化冲突》,《台湾研究集刊》2014年第1期,第1页。

  〔25〕见拙文《影响两岸关系走向的差异性因素探析——从两岸共通意义空间说起》,《闽台文化研究》2016年,第4期。

  〔26〕《民调:台湾民众对大陆好感首度超越反感》,https://news.sina.com.cn/o/2018-06-19/doc-iheauxvz3950354.shtml。

  〔27〕央广网评论: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祖国大陆发展进步,http://mil.k618.cn/news/201710/t20171017_13736700.html。

  〔28〕《国家统计局发布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http://www.gov.cn/xinwen/2018-08/29/content_5317294.htm。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9年4月号,总第256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